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2011年4月2日 聽眾園地

2011年4月2日

主要內容:從日本核事故到車諾比核灾難;播報及答聽友問;苗子介紹德國之聲國際部落格大賽候選人名單;有話大家說單元:亞亞作品「杜鵑爛漫的清明」;公佈三月份有獎征答得獎人名單及四月份有獎征答問題。

https://p.dw.com/p/REtQ

有話大家說單元:聽友亞亞來稿「杜鵑爛漫的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又是一年清明掃墓日。在外求學的我,清明不能回家,但是在這春光明媚,鮮花爛漫的季節裡,我還是會不由自主地懷念以前的清明節。

在我的記憶中,清明節從來都是快樂溫暖的,宛如一場春遊。也許因為那是我記憶中的童年,而童年總是快樂的。

每次清明掃墓,總是春光明媚,和風滿面的好天氣,我們這個大家族的人相約著一起出發。

我們村及臨近幾個村,先人的墳墓都在這塊山上。山很寂靜,也很陰涼,春風很快就吹乾了我們滿身的汗,也平靜了我們燥熱的心。山裡的風景特別美,一路上「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走累了,我站在比較高的岩石上歇息,並環視著這片山,只見「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於是我們繼續前行,再次沒入密密的叢林中。

忽然,眼前一片鮮豔的紅,那是杜鵑花。她如火如荼地開在漫山遍野,紅紫爛漫,煞是撩人,我們飛快地往杜鵑花海裡奔了過去。只見滿眼杜鵑紅豔奪目、燦爛如錦。

綻放在花季中的杜鵑,總是給人熱鬧的感覺,好像和這清明的氣氛格格不入。其實表面上歡快的杜鵑花,內在卻有著悲苦的本質。詩雲:「杜鵑枝上杜鵑啼。」傳說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望帝,名叫杜宇,他後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魂化為鳥,暮春啼苦,其聲哀怨淒悲,動人心腑,其名杜鵑,又叫杜宇,因其聲若「不如歸去」,也叫子規。杜鵑花則傳為杜鵑血染而成,後世即以杜鵑啼血來比喻悲苦之情,或用作離愁的寄託。

孩子們歡樂在自己的童年,似乎也和清明的氛圍格格不入,但是長大之後我們懂得:如果你為失去了所愛的人,或一些寶貴的事物而深覺難過時,學習接納這些事實,同時相信,失或得都出於天意。所以,逝者已逝,生者還要繼續前行。相信逝去的親人看到我們快樂地生活著,不但不會責怪我們,反而會感到欣慰。

生命歷程裡,縱有風雨兼程,也會有陽光燦爛;無數的清明裡,詩中描寫雖多是細雨紛紛,也會有那一山的爛漫。就以滿山的杜鵑花,來寄託心中的哀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