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下萊茵小城:考古愛好者的最愛

2009年5月31日

萊茵河是德國境內最長的河流,享有德國父親河之稱。其下游兩岸雖然沒有青山陪襯,但一馬平川也自有一番情趣,而且這裡擁有悠久的人文歷史。今天我們繼續帶您走訪下萊茵地區,聽聽在萊茵河流入荷蘭境內之前另外幾個小城的故事。

https://p.dw.com/p/HzEu
克桑騰古羅馬博物館圖片來源: AP

克桑騰當年肯定曾是一座令人流連忘返的地方。她是古羅馬人創建的,建於公元100年,當年屬於古羅馬在下日耳曼行省的第二大城市,僅在科隆之後。城內有廟宇、溫泉、露天劇場,大戶人家的豪宅甚至還有地板采暖。克桑騰考古公園副主任沙勒斯博士介紹說:"2000年前,人們乘船沿萊茵河北上,靠近克桑騰的時候,最先進入眼簾的是厚厚的城牆,以及城牆後那諸多廟宇和公共建築、城中心的市場等典型的古羅馬城市佈局。我們估計,當年這裡曾有一萬到一萬兩千人。"

古羅馬人在德意志大地統治了近500年,但其領地主要侷限在萊茵河以西、多瑙河以南的地方。凱撒大帝曾一度雄心勃勃,試圖把古羅馬帝國的版圖擴大到萊茵河東,但公元9年,在戰爭史上著名的條頓堡森林戰役中,日耳曼的切魯西部族首領阿米尼烏斯聯合其他日耳曼部族,大敗羅馬總督瓦盧斯及其手下的三個精銳軍團,從此古羅馬的勢力範圍便沒有再超越萊茵河,而阿米尼烏斯,德語也稱其為赫爾曼,在19世紀也被推崇為第一位德意志民族英雄,人們甚至修建了近54米高的赫爾曼紀念碑以示紀念。今年恰逢條頓堡森林戰役2000周年紀念年,媒體一再回顧羅馬人在日耳曼的歷史,但同時也提醒防範納粹思想抬頭。

Archäologischer Park Xanten
克桑騰考古博物館圖片來源: xanten.de

公元四、五世紀,羅馬人在日耳曼大地修建的城市均遭法蘭肯人的毀滅,因此,要想再現古羅馬城市的風貌,後人只能根據考古結果和歷史資料進行重建。於是,1977年,克桑騰就在古羅馬城遺址上,仿建了部分古羅馬建築,其中包括一段長3.4公里、高6米的城牆和雄偉的城門,並將其命名為考古公園。公園副主任沙勒斯介紹說:"我們重建了露天劇場的一部分,還有港口廟宇的一部分,此外還有一個帶溫泉的古羅馬旅館,旅館也接待客人,溫泉可以使用。我們還在公園修建了一座羅馬博物館。我們還計劃在旅館附近重建三棟手工業者居住、從業的民宅,使人們也可以在這裡領略一下古羅馬時期的街巷氛圍。"

克桑騰考古公園佔地面積有24個足球場那麼大,在國際上頗有幾分知名度,各國遊客可以到這裡瞭解古羅馬帝國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其最北疆的城市發展的情況。沙勒斯介紹說:"遊客可以聽一般性解說,也可以預定專題解說。學校老師可以帶一個班級的學生來互動參觀,自己動手澆鑄古羅馬硬幣、試穿古羅馬服裝、品嘗那時流行的飲食等等,飲食味道嗎,難免有些奇怪。"

Römermarsch von Bergkamen nach Xanten
尋找古羅馬人足跡的考古愛好者圖片來源: André Sarin

今天的小城克桑騰並不是建在古羅馬城的遺址上,而是建在往西兩公里以外的古墓地上,克桑騰這個名字的德文原意就是"在聖人那兒"。小城內不少中世紀建築,比如克萊沃城門、聖維克多教堂等都儌倖躲過二次大戰的戰火,不少古色古香的老房子點綴整個城區。這裡還有一家小巧玲瓏的糕點博物館,裡面陳列著各種做糕點用的老式工具,還有深受兒童喜歡的巧克力噴泉。

我們的下一站是依傍萊茵河的小城雷斯。中世紀時,雷斯曾是下萊茵地區的經濟和防禦重鎮,雷斯的古城牆就是其防禦工事的絕好見證。城牆始建於12世紀,到18世紀,共經歷過6次改建。由於雷斯在歷史上時而屬於東家,時而屬於西家,因此,這6次改建工程也是由四個不同的歐洲國家或者說是民族進行的,各自留下其手筆。防禦城牆大部分保留至今,包括敦實的塔樓、寬敞的地道和暗炮台系統,是一個實地考察歐洲古代各個國家、各個時期防禦工事技術的好去處。

Bildgalerie Atomkraft in Deutschland AKW Kalkar als Freizeitpark
小城卡爾卡爾圖片來源: AP

隔著萊茵河,和雷斯遙相呼應的是玲瓏剔透的小城卡爾卡爾。下萊茵地區沒有哪個地方像卡爾卡爾這樣,把中世紀的城市發展、建築風格和文化藝術如此和諧完美地融為一體。市中心的歷史性集市廣場是用采自萊茵河的五彩鵝卵石鋪就的,高低不平,排列無序,很是美觀。廣場上的一顆古椴樹,1545年就開始為趕集的人們提供蔭涼了。小城名勝之一是看上去如同城堡般的市政廳,有高高的三層,紅磚砌就,中間高聳的塔樓和四角的小角樓襯托出其威嚴。城內的老建築比比皆是,特別是那些各種各樣的哥特式山牆最為引人注目。

卡爾卡爾這個邊境小城在德國,至少在中年、老年人當中相當有名的原因,也在於上世紀70年代的一項現代工程。1972年,德國、比利時、荷蘭三國政府委託西門子下屬的核能子公司在卡爾卡爾修建一座利用快中子增殖反應堆、簡稱快堆的核電站。該工程當年即開工,1985年完工,耗資36億歐元,但卻始終沒有得到投產許可,因為社會爭議很大。工程一開工,隨著70年代環保、和平運動的興起,德國社會的抗議之聲也四起,而且規模極為浩大,曾使建設工程一度處於停滯狀態。抗議理由主要是因為核技術不夠安全,用於冷卻的液態納腐蝕性極強,快堆大量生產的放射性元素鈈也可被用來製造原子彈。1986年蘇聯的車諾比核电站發生事故,更為抗議運動帶來東風,致使這座建造完畢的快堆核電站始終沒有投入生產,成為德國歷史上最大的投資廢墟之一。1991年,德國政府最終決定,徹底取消這一項目。後來,一位荷蘭投資者低價收購了這一工業廢墟,將其改建成一座游樂場,包括飯店。那裡的新聞發言人哈克斯表示:"如今,我們已經發展成為下萊茵地區的一個會展重地,會議設施先進齊全。我們有一個家庭游樂園,裡面有37個游樂項目。我們還開了6家飯店,合計450個房間,1000張床位。"

那麼,來客對這很不同尋常的環境、對它原計劃的用途有什麼想法呢?

"來這兒的人,事先都已經瞭解到這個地方的獨特之處。我們也非常注意向來客說明,這座核電站從來沒有發過電,這裡沒有任何放射性污染。"

德國境內最後一座和萊茵河相依的小城是埃默裡希,這裡有德國最長的吊橋。萊茵河到了這裡,河面已經非常寬闊,航運繁忙,但岸邊卻不乏悠閒的釣魚人。小城的萊茵博物館很好地介紹了這個地方和萊茵河幾百年航運發展的關係,展品包括300多個航船模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萊茵河污染嚴重,經過幾十年的治理,今天,萊茵河水的化學品質已經很好,生物品質也在恢復。

作者:Gerd Schmitz/施彥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