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世界的「原材料主宰」

2010年8月16日

中國在進軍非洲之後,又大舉進軍拉美,據歐盟專家估計,最遲在五年以後,中國將取代歐盟成為拉美洲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對原材料的控制是其中一大原因。

https://p.dw.com/p/OoU2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柏林出版的《經濟周報》認為:直到不久前,人們還以為,經濟的全球化只是從發達國家到新興工業國家的單行道,然而,中國在拉丁美洲和世界上其它地方的大舉進軍表明,越來越多的新興工業國作為角色參與並影響這個進程,而中國是其中最主要的角色。該報寫道:

「在這個趨勢中,中國並非唯一的新興工業國,其它國家如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或土耳其也在朝這個方向運動。但是,中國是最重要的國家。在原材料方面,它在拉丁美洲扮演者領導角色。最遲在五年之後,中國將取代歐盟成為這個地區的第二大貿易夥伴。按照聯合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的估計,該地區向中國的出口份額將從去年的7.6%增長到2010年的19.3%。在一些國家如智利、秘魯或阿根廷,中國現在就已經佔據了領先地位。」

中國的進軍在歐美引起不安

「經濟周報」接著指出:

「這種關係主要是基於原材料對製成品的交換,這種經濟模式沒有改變該地區在國際分工中的傳統狀態。

「中國的進軍也讓美國和歐洲煩躁不安。不久前,德國工業聯合會(BDI)幹事長施納普奧夫(Werner Schnappauf)警告說:『中國人日益成為這個世界的原材料主宰』,因此,原材料的保障將日益成為德國工業的一個問題。德國的世界出口冠軍頭銜已被中國摘取。

「西班牙企業家兼作家安東尼奧 ▪ 納瓦倫(Antonio Navalon)更為尖刻,他直截了當地說:『全球化就是中國。中國是一個生產性社會,把我們變成了消費者地區。這種(狀況)削弱我們,更糟糕的是,將我們變成奴隸』。經濟學家桑蒂索(Javier Santiso)提醒說:拉丁美洲應該重視就業崗位的創造,而不是簡單地成為『中國的糧倉』。」

《經濟周報》最後寫道:

「幾乎在所有情況下,中國和拉美州的經濟關係都是互補的,雙方以商品供給相互補充。只有墨西哥和中美洲是例外,那裡的低薪水產業與中國競爭美國的出口市場。

「… 如同在非洲一樣,中國在拉美州的一部分投資用於基礎設施,這些設施是中國開采原材料所需要的,對當地國家來說當然也有好處。桑蒂索認為:關鍵在於,這種關係不要讓拉美人喪失意志,除了原材料之外不再將國民經濟多樣化;至於這種危險有多麼緊迫,阿根廷就是例子,用來出口的黃豆種植佔用了最富饒的土地。」

作者:林泉

責編:凝煉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