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共高官稱公民社會為西方陷阱

2011年5月17日

中共中央半月理論刊物《求是》近日登出周本順題為"社會管理不能落入'公民社會'陷阱"的文章。文章認為,公民社會應當接受黨的一元化領導,是政府統一指揮下的一個環節。但這一觀點並非得到普遍認可。

https://p.dw.com/p/11HtD
Bundeskanzlerin Angela Merkel (M) trifft das Autorenpaar Chen Guidi (r) und Wu Chuntao (l) am Montag (22.05.2006) bei ihrem ersten Besuch in China. An dem gut halbstündigen Gespräch in der deutschen Botschaft in Peking nahm das Autorenpaar teil, deren «Untersuchung zur Lage der Bauern» Machtwillkür und Korruption aufgedeckt hatte. Vom Schicksal der Wanderarbeiter und insbesondere der Frauen unter ihnen berichteten die Sozialaktivistin Han Huimin sowie Wei Wei von der Organisation Xiao Xiao Niao, der bei der Arbeitssuche und Lohnkonflikten hilft. Foto: Jutta Lietsch +++(c) dpa - Report+++
梅克爾總理2006年訪華時會晤中國公民社會代表圖片來源: PA/dpa

公民社會是不是陷阱

《求是》近日登出周本順題為"社會管理不能落入'公民社會'陷阱"的文章。因為作者係中共中央宗治委副主任、同時兼任中共政法委秘書長,文章的份量自然得到加重。

周本順寫道,"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是我們政治優勢、制度優勢的具體體現,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根本,要大力加以完善","防止誤信、誤傳甚至落入某些西方國家為我們設計的所謂'公民社會'的陷阱。"

北京師范大學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認為,有關公民社會是不是陷阱的問題,是可以展開討論的。他說,也許以上觀點只是周本順 的個人意見。而他本人在這一領域,則更喜歡使用公益慈善的詞匯。公益慈善組織是公民社會的一個部分。王振耀說,中國民眾開始捐款,中國社會裡的和諧機制開始出現,這是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不曾有過的新事。這一發展是積極的,正面的。

在他看來,同西方社會相比較,社會的服務功能在中國還是較為新穎的概念,服務的對象包括老年群體、殘疾人以及兒童。以前許多政府管理的服務性部門,現在就漸漸轉向社會。在這裡,"中國落後於西方好幾百年"。

公民社會抗議行為並不是反政府

但周本順在文中尤其批評人們對國外社會管理的"小政府、大社會"的誤區,指出,實際上,很多大國都是"大政府",政府承擔著社會管理的主要任務。 的確,政府的職責不能替代,尤其是在大範圍內的調配資源進行集中統籌的項目方面。比如救災。2009年夏天,台灣發生了特級颱風災難,損失慘重。人們這時希望看到一個具有行動力的大政府。當時,台灣的很多民間團體就對馬英九政府抗災不利提出嚴厲批評。不過,台灣中山大學國際非政府組織研究中心主任林德昌教授認為,民間的抗議行動不代表跟馬英九政府的對立:

"台灣很多非政府組織對馬政府的批評,並不代表他們要推翻馬政府。它代表人民對政府的一個期許。中國大陸習慣把這種議題擴大。對政府的任何抗議或提出看法,我不認為是跟政府對立。"

不是領導和被領導關係,更不是敵對關係

周本順的文章強調中國政治制度的優勢,認為這一優勢是"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

林德昌表示,發展公民社會需要制定行為規範,這一職責在政府,由政府行使權力,規定契約,以使公民社會得到健康發展。政府同非政府組織的關係中,林教授說,根據很多西方國家以及台灣的發展經驗,政府、國家跟非政府組織基本是一種相輔相成、合作夥伴的關係,它們不是領導和被領導、更不是敵對關係。

公民社會敏感的原因

周本順的文章中也提到行為規範,認為要在政府有效的管理之下培育發展社會組織,事先設好"安全閥","防止一些別有用心的社會組織繁殖起來"。即便不使用"敵對"一詞,但這裡已表現出高度的警惕與堤防。林德昌教授認為,這裡敏感的原因在於:

「非政府組織是民間的,它們追求的是人類發展,那麼,它必定要牽涉到一些很敏感的議題,其中包括人權、民主以及環保問題。一些這樣的議題在大陸還是禁忌,因此,它們在那裡的敏感度也比較高。」

一些學者專家認為,中國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NGO,因為它們同政府有很密切的關係,政府也可以控制NGO。但林教授表示,中國的民間組織是在特殊的歷史發展背景下產生的,他們是在追求為社會服務,作很多環保議題,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作者: 李魚

責編: 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