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企業在德國參加"能力測試"

2010年7月15日

德國總理梅克爾於7月15日開始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行前她特別強調了與中國繼續發展經濟合作關係的重要性。而中德經濟關係發展近幾年尤為突出的趨勢是越來越多「走出去」的中資企業在德國投資。

https://p.dw.com/p/OJao
中國商人龐玉良2007年購買的帕希姆機場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

改革開放下的「走出去」

中國企業瞄準德國市場已經由來已久。江澤民執政下的中國政府十多年前提出的「走出去」戰略意在支持鼓勵中國企業加大海外投資力度。曾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中歐研究所的劉立群教授關注中德經濟合作多年。他表示,「走出去」戰略是中國政府改革開放政策的一個固定組成部分。 „中國改革開放政策中提到的開放實際是雙向的。既歡迎外資,外國人來中國,當然實際上也是鼓勵中國人,包括中國企業走向世界,走出國門。」

劉教授指出,中國是第一批逐漸走出金融危機陰影的國家。人民幣升值以及中國政府巨大的外匯儲備使得它越來越有信心將「走出去」戰略貫徹到實處。中國企業近幾年在德國的海外擴張戰略部分體現在對一些受金融危機影響,經營困難甚至瀕臨倒閉企業的收購。據劉教授透露,中國1999年跨國併購項目所涉及資金額為6000萬美元,十年之後這一數字翻了500倍。

中資企業在德國參與「能力測試」

黃群是在法蘭克福工作的一名律師,專門為中國投資者提供法律咨詢服務。他關注中國企業來德投資多年。在他看來,25年前,中國第一批在德投資的企業左右聚集在漢堡,大多數為進出口貿易公司。 90年代期間有許多以出口為主的生產型企業進駐德國,而現在第三波中資企業正進入德國市場,現在來投資的公司大多數是通過收購德國公司獲取技術以及相關經驗。

在杜塞道夫工作的馬震洲也是一名為中國企業提供法律咨詢業務的律師。他觀察到現在有許多從事機械製造及鋼鐵加工的企業紛紛來到德國投資。雖然德中雙方就中國企業在德投資的總數沒有一個明確的統計數字。但是馬震洲表示,這一數字至少在每年1億歐元以上。因為 「中國企業在當地就已經認識到,只是作為世界加工廠的策略已經漸漸行不通了。他們現在看準了高端產品以及高端市場。到德國來投資對於許多企業來說就像是一個能力測試。如果你在德國能通過這個測試,你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能通過。」

「走出去」的路並不輕鬆

把德國作為練武之地,中國投資者的熱情在德國也受到了相當的重視。德國許多城市已經啟動了吸引中國企業投資德國的種種攻勢。一些由政府成立的經貿促進機構為來到這裡的中國企業提供咨詢服務。坐落於杜塞道夫的北威州投資促進署就是這樣一個例子。署長瓦斯納(Petra Wassner)為中國投資者提供免費的咨詢服務,這其中包括提供投資環境訊息、稅務以及法律方面的咨詢。儘管有許多這樣的咨詢機構存在,但是中國企業進軍德國之路走的並不輕鬆。馬律師特別指出,許多中國企業在德國投資的想法不成熟,準備不充分。「許多人一開始想的很簡單。很多中國企業在剛剛進入德國的時候沒有意識到一個全面、細致的法律咨詢是何等重要。在德國生意不好做,你得做好準備面對許多障礙、手續和困難。

馬律師指出德國中資企業的另外一個軟肋是缺乏高素質、具有管理國際型企業經驗的專業人才。相對於在中國投資的德國公司來說,許多中國企業在跨文化企業管理方面還有明顯不足。

如何與德國員工打交道目前還不是中資企業在德國投資時所面臨的首要困難。不少中國公司在還沒有進入德國的時候就遇到了許多難題。北威州投資促進署署長瓦斯納說:「許多來自中國的投資者所面對的最大問題是為中方員工申請簽證」。馬律師表示簽證方面的困難無論公司大小都能遇到。他透露說:「我認識一個中國國有銀行派來的代表,甚至他在簽證上也遇到了一系列的問題。更不要說一些中小型私人企業的員工了。」

商業利益混合政治利益?

另外德國的許多公開討論中對中國企業在全球實施商業併購的背景提出質疑。這類質疑所關注的是許多中資企業的併購案中有中國政府的背景,致使企業併購案最後變成了國家政治行為。黃群律師認為此種擔心毫無必要。「現在過來的企業還是以自身的發展為目的。不管是他要取得德國的技術還是要賣出自己的產品,還都完全是一種經濟的手段,而國家在後面沒有起一種什麼樣的作用。」

儘管困難重重,中國企業投資德國的熱情有增無減。許多因素對中國投資者極為有利。比如歐元在短期內兌人民幣的匯率貶值超過了百分之十。對於中國企業來說,這無疑是他們在德國參與「能力測試」的最好時機。

作者:任琛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