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在我們心中—海外「六四」一代談中國

2010年12月11日

2010年度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身陷囹圄的劉曉波、被中國當局軟禁的劉霞及中國大陸境內劉曉波的其他親屬和支持者都被嚴控,因此集體缺席頒獎禮,觀禮嘉賓由海外民主人士和西方政治人物組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海外"六四"民運人士。

https://p.dw.com/p/QVx3
奧斯陸頒獎典禮上坐在輪椅上的嘉賓就是方政圖片來源: DW

海外"六四"一代,故國難回


二十一年過去,海外的"六四"一代已經步入中年,他們分散在世界各地,有人經商、有人成為學者、亦有人從事NGO工作,劉曉波觀禮團成員中,幾位"六四"一代的名字,如:吾爾開希、封從德、方政、張健、傅希秋、呂京花等再次進入公眾視野,多年前,他們遠離中國,中國與他們有著遙遠的空間距離,在中共當局的執政期內,他們似乎很難重回故鄉。作為一個普通人,有家難歸是無法言說的傷痛;作為中國歷史一個重要事件的親歷者,他們注定要承受一種和國家相關的使命。德國之聲奧斯陸報導組,在諾獎頒獎禮之際,邀請其中的代表人物方政,訪談他們心中對於中國的情感。

我們對於中國是有感情的


方政原為北京體育學院的學生,在89民運時,他與其他學生一樣參與了整個運動。六四清晨中共武力鎮壓廣場學生時,他為掩護一位女同學,被從身後沖上來的解放軍坦克碾斷雙腿。他同時見證了十幾位學生死在他受難的地方,他也成為這段歷史的見證者。由於持續遭到中國當局的迫害,2009年2月,他在三藩市"人道中國"組織的救助下來到美國。此次來到奧斯陸,坐在輪椅上的他格外引人注目。以下為德國之聲報導組的專訪。

記者:方政,我剛剛聽你在交流中,一直反復提到國家這個詞,也充滿感情,國家在你心中是一個怎樣的詞匯,這又是怎樣一種感情?

方政:那當然是有感情的,其實我剛才說過,中國雖然有這麼多的受難者,有這麼多受到暴力侵害的人,包括家屬,雖然我們心中有時也有怨恨,也很矛盾,可是劉曉波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提出"我們沒有敵人",其實他也受到很多迫害,依然提出這個觀點,依然奉行"非暴力"的和平理念,我之所以支持劉曉波,我自己也是這種心願,我們每個人尤其是希望中國好的每個中國人,都會有這麼一種願望,當然全民的和解是大家期待的,但這有個前提,也是我們遺憾的部分,就是中共當局沒有一個正面的回應。我們很多人也在想執政當局只要不把權利看得過重、為人民權利著想,他們和我們還會有很多共同點的,這也是劉曉波提出的"我沒有敵人"的大的前提。中國需要真相,如果當年的施暴者有認罪和懺悔,會得到人們的寬恕,也會得到整個中國的民族、人們的和解。


我們的這片山、水、土地、人民、生長的萬物才是國家

記者:你怎麼看待有很多人把"共黨"和"中國"的概念混同,認為反對共黨就是不熱愛中國?

方政:這其實是兩個概念,中共一直在混淆,國家是我們的這片山、這片水、是我們頭上的這片天、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包括我們身邊生長的萬物,這是我們的國家,而政權是不斷變化的,不同執政者也有不同的方式,從中國國家歷史來看,幾千年來,有無數個政權在更替,但是中國這塊土地依然是這樣,不是只屬於中共的,我們希望人們能夠和這塊土地有緊密的聯結,永遠的幸福下去,不要把政權的執政黨暫時的利益和整個中華民族長遠的國家利益混淆在一起,我想慢慢的很多中國人都會認識到這一點,希望分清"中共"與"中國"的概念,"中共"絕不能代表"中國"


民主憲政是未來中國之路


記者:中國官方媒體《環球時報》在10號的社論中,依然癔 指你們是反華的勢力中的一部分,將諾獎頒給劉曉波也是意圖"審判中國",你怎麼看這樣的評價?


方政:要不就是他們沒有常識,要不就是執政黨思路有問題,中共也完全不瞭解真實情況,其實這次海外民運人士參加諾獎頒獎儀式,在這裡感覺到世界對中國的關心、對中國未來的一種期望,這種期望也是符合中國人民的願望,這也是世界的願望和普世的價值:和平、爭取人權等,其實未來中國的轉型中,和平非暴力的方式是對中國人民最有利的,中國從歷史上,尤其是中共執政六十多年以來,充滿了太多暴力,有很多人被暴力壓去了生命,失去了自由,雖然現在中國的經濟在發展,但是充滿了很多矛盾,中國社會有太多的危機,也充滿了仇恨,中國政府到最後也不希望象火藥桶似的爆發,中國未來一天會走向民主,民主憲政是大家一定要走的道路,怎麼轉變?劉曉波獲獎給中國的轉型提供了契機和方向,那就是和平非暴力的轉型。

作者:奧斯陸特派小組

責編:達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