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對美國"既愛又恨"

2010年2月9日

"去年十一月,美國總統歐巴馬和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共同表示,如果兩國不合作而互相對抗,就無法解決急迫的國際問題。面對每天有關兩國新衝突的報導,我們現在已很少能感受到這一精神。"《柏林日報》駐北京記者在該報發表評論認為,中國對美國有一種"既愛又恨"的情結:

https://p.dw.com/p/Lwky
「中國現在在國際上表現出自信」 。中國外長楊潔篪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做報告圖片來源: AP

"兩國關係從來就錯綜複雜。對美國人來說,名義上仍是共產主義的中國是冷戰的遺物,是一個頑固拒絕轉向西方發展道路、僅其遼闊幅員就能構成威脅的恐龍。而中國則指責美國人虛偽、殖民老爺作風。但是,中國人不能不把美國視為榜樣,把美國的財富和實力作為衡量自己成就的標準。

這樣的想法有其傳統。19世紀末,中國後來的首任總統孫中山曾為反清鬥爭在美國尋求援助並從美國憲法中獲取了精神力量。共產黨人毛澤東也認為,美國的階級敵人比兄弟國家蘇聯親近得多,但只有他的接班人鄧小平敢於向西方開放。從此以後,中國的權貴們把子女送到美國留學。今天的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總理溫家寶的子女都在美國受過教育。

沒有什麼特權的中國人只能滿足於美國輸入中國的一切:連鎖快餐店和籃球,好萊塢和流行音樂。經常談到的美國軟實力也對中國人產生了作用,所以共產黨一直努力不讓'美國熱'佔上風。

官方警告說,中國對外開放,但不能接受西方的社會和政治模式,何況美國及其盟國不願看到中國崛起。這種說法在許多方面並非謊言,但中國進行反西方宣傳的主要目的是轉移對內部問題的注意力,提高對政府的支持度。所以,目前中美的齟齬絕非偶然或無意發生。對共產黨來說,衝突本身的用途大於解決這些衝突。"

《每日鏡報》駐北京記者列舉了中美在對台軍售、網路自由、西藏問題和哥本哈根峰會上的衝突,針對中美兩國"能否承受雙邊關係惡化"的問題,文章最後寫道:

"誰依賴誰,一方是否會對另一方產生要挾的能力,這是多年來變幻不定的問題。但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以來,中國持建設性和可靠的態度。人們突然意識到,擁有大量美元的國家,必然要支撐美元。

2010年的主流看法是,中國經受了危機,沒有受到多大的損失。中國由此得出的結論是,自己的體制比西方體制優越。所以,中國現在在國際上表現出自信。它倣傚美國的做法,向其它國家和外國企業施加壓力。例如,以嚴重後果威脅那些參與對台軍售的公司。"

摘譯:王羊
責編:樂然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