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朗讀者》給法蘭書展帶來的啟發

文木
2018年10月11日

在手機閱讀橫行的年代,怎樣鼓勵人們享受閱讀最原始的樂趣?這是近年法蘭克福書展一直面對的問題。今年來自中國官媒的一位「名嘴」,給相對比較愛讀書德國人帶來了新的思路。

https://p.dw.com/p/36MCF
Frankfurter Buchmesse
2018年法蘭克福書展現場圖片來源: DW/ S. Liu

(德國之聲中文網)來自中國各地的出版社都趕來參加一年一度的法蘭克福書展。武漢新新圖書的負責人王奎英忙碌在客戶之間,他覺得,近年來中國圖書在國外銷量越來越大了,這次展會,前來洽談合作的國際出版社格外多。外國人尤其對中國文化和漢語的書籍感興趣:"不久前我在美國紐約在一家中文書店,店主也有同感,說5年前,賣10本書有9本賣給華人,1本賣給美國人,現在10本書裡有7本賣給華人,3本是美國人買。"

Frankfurter Buchmesse
央視主持人董卿在法蘭克福的活動現場圖片來源: DW/ S. Liu

中國文學也引起了德國出版社的關注。德國菲舍爾出版社出版(S. FISCHER Verlag GmbH)就曾推出《三國演義》的德文版。該出版社的國際文學總編輯漢巴爾梅斯(Hans-Juergen Balmes)在本周四晚上的"中德文化交流"討論會上提到了大文豪歌德和中國的關係,他說,歌德的詩歌中充滿了對自然的熱愛:"我對歌德深受中國人喜愛並不感到奇怪,因為他的內心深處幾乎就是一個道家。"而今,這家出版社再度又翻譯出版中國名嘴董卿主編的《朗讀者》。這是央視文化節目《朗讀者》同名圖書。節目製片人、主持人董卿現身法蘭克福並在法蘭克福書展上現場閱讀了一段賈平凹的《寫給母親》。她在討論會上透露,這檔節目推動了文學和書籍的推廣,很多來到這個節目的作家,他們的書在節目播出後第二天就會脫銷:"國內有一個賣書的當當網,有一個副總和我說,董卿你能不能早點告訴我下期節目採訪了誰,我把書囤好了。"

Frankfurter Buchmesse
圖片來源: DW/ S. Liu

講述另一個中國

10月10日舉行的這場"中德文化交流"討論會上,中德文學專家們就中國文學在德國的發展等問題交換了看法。獨立出版社Drachenhaus-Verlag 的負責人諾拉‧菲舍爾(Nora Fischer)提到了小型出版社的艱難,坦言無力與大型出版社競爭,只能利用社群網站平台,比如Facebook、Youtube等渠道進行宣傳,接觸了《朗讀者》後受到啟發,或許可以在Youtube上開設頻道介紹書籍。這家出版社主要翻譯與中國有關的作品。諾拉‧菲舍爾發現,中國的形象在德國是不完整的。她說,面對中國迅速的發展,民眾有些擔憂,另外,因為受到媒體的影響,許多人似乎覺得中國是一個非常安詳、炊煙寥寥升起、濃濃禪意的地方。她曾負責出版一本包括作家鐵凝在內的小說集,拿給設計師設計插圖封面時,設計師看了之後驚嘆道,怎麼還有這樣的中國故事,從來不知道中國還有這樣的女性生活。所以應該多建立一些中德文學交流的平台。

董卿在「中德文化交流」現場朗讀了赫爾曼‧黑塞的詩歌《書》

對亞洲讀物的驚訝之情也出現在法蘭克福展會之上。法國出版社Asphalte édition的一名負責人在亞洲各國的展台前駐足流連,她解釋說,亞洲出版讀物敢於嘗試,往往形式創新,有的出版社會用電子和紙製圖書之間採用互動模式,每一本書都有豐富的多媒體效果。她也介紹,回歸傳統也是未來的圖書的一個趨勢,台灣展台的一種折紙創意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這種古老的方式詮釋故事尤其會受到兒童們的歡迎,這種方式是電子讀物代替不了的。以出版專業書籍為主的舒伯特出版社(Schubert Verlag)的一名編輯偶然路過中國出版展台時,趕上了《朗讀者》多語種版權簽約儀式,瞭解這一檔推廣文學著作的電視節目後覺得這種形式新穎,德國還沒有類似的節目。

擔任多年北京歌德學院院長的阿克曼(Michael Kahn-Ackermann)覺得《朗讀者》這種推廣書籍的方式與德國電視文學節目大為不同,他在"中德文化交流"上用中文發了言,他說《朗讀者》的節目會感動讀者,但是德國人的思維方式不一樣:"觀眾希望看到批評作者,去罵他,可能這會推動書的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