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chi0210 Presseschau

2010年10月2日

《新蘇黎世報》發表題為「好共產黨人就是資本家」的長文,認為中國社會已徹頭徹尾地商業化,促進了人們的自私自利和政治冷淡,公民社會的產生被強大的政府系統地扼殺,但這種局面能持續多久仍有疑問。

https://p.dw.com/p/PSha
圖片來源: AP

政府強大不等於國家強大

該報記者採訪的一位官員曾是趙紫陽時代的改革派,他不同意"現在的中國是一個強大國家"的說法。這位官員說:"中國有強大的政府,但不是強國"。他認為,從絕對數字出發,認為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實體,是一種誤導,因為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衡量,中國依然是倒數的位置。中國不過是一個新工業化國家,僅此而已。他雖然在20多年前沒有預料到現在的經濟繁榮,但是,讓他失望的是,當時的那些政治上的希望卻蕩然無存。他認為,今天的中國在政治上遠遠落後於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

該文寫道,"對於這位官員的看法,作家和政治活動家戴晴幾乎百分之百地贊成。……這位有活力的69歲知識分子沉思地說:甚至在蔣介石的國民黨政權統治下,政治自由的空間都比現在要多。她認為,溫家寶總理呼籲政治改革,不能去認真對待,最高層只是在策略上學會了,'口頭上講政治改革要比不講在策略上更巧妙。'領導人中沒有人願意真正去改變什麼。……中國既不是超級大國也不是強國,要是老百姓沒有國家的公民意識,就永遠都成不了強國。恰恰是對於還在萌芽狀態的這種意識,當局比以往更強有力地、但也更加巧妙地予以扼殺。"

政治禁錮與政治冷淡能否長久?

該文認為,儘管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只有政治似乎停滯不前。像戴晴這樣的知識分子、一些開明的官員以及新的中產階層的人物,他們所希望的對於制度的原則性討論,是被嚴加禁止的,要比1989年天安門大屠殺事件之前還嚴。在網路上傳播相應的內容,會被盡一切可能禁止。" 該文說,歌德學院(中國)總院長康‧阿克曼(Kahn-Ackermann)覺得,這種政治上的頑固也表明,面對社會的徹底商業化所引發的制度問題,當局有著極大的不知所措。

文章也指出:"但是,對於制度固有的批評,同時也存在一些新的自由空間。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直接相關的問題,比如教育、環境、社會問題等等,現在也比過去更加公開地討論和爭議。是否會在長期形成公民意識和原則上的政治開放,誰都不知道。較之抽象的社會形態,人們迄今更多的是忠於家庭或者老闆。過分的商業化,大大促進了個人的自私自利。只要這種自私自利能夠通過經濟的增長率得到滿足,對於根本性政治變革的渴望就會很小。"

文章最後寫道,"可是,前面提到的那位官員並沒有失去他在趙紫陽領導下養成的樂觀主義。他相信,中國在10年之內將會啟動政治上的開放運動。在此之前,中國人在比以往更加多樣化和緊張的日常生活中,對待腐敗的政權,或許繼續無動於衷,或者充其量地不屑一顧,乾脆將自己在政治上的憂傷完全壓抑。"

摘編:林泉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