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巴以較量迎來新回合

Shitao Li2014年4月29日

中東巴以和談破裂之後,雙方開始為可能發生的新一輪衝突進行準備。但是,此番較量將通過不同的手段展開,決定成敗的可能不再是武器,而是協議條文。

https://p.dw.com/p/1Bqkn
Mahmud Abbas und Benjamin Netanjahu bei Nahost-Friedensgesprächen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那是突入起來的一擊:在巴以和平談判周三(4月29日)結束之前幾天,哈馬斯和法塔赫宣佈願意繼續共同治理巴勒斯坦自治地帶。耶路撒冷政府立即宣佈,哈馬斯被美國和歐盟列為恐怖組織,法塔赫與其結盟是一種冒犯舉動,並表示暫停與法塔赫之間的談判。與巴勒斯坦兩大組織並肩合作的舉動一樣,以色列的決定主要體現出象徵意義。因為歷時幾個月外交努力毫無進展,本次中東和談看上去似乎不太可能達成任何成果。

特拉維夫國家安全研究所學者馬克‧黑勒(Mark Heller)表示,以方中止談判是完全合理的。"如果雙方中有一方破壞談判,那麼與對方展開協商就已經沒有意義,"這位政治學者話鋒直指哈馬斯。他認為,歸根結底是哈馬斯不想再繼續談判:"儘管沒有理由保持樂觀。但借此測試一下哈馬斯(的談判誠意)也沒什麼壞處。" 

Gaza Treffen Hamas Fatah 22.04.2014
哈馬斯和法塔赫決定共同執政圖片來源: public domain

"潑髒水大戰"進入下一回合

繼續談判是否仍是一個選項?巴勒斯坦非政府組織巴迪爾(Badil)的拉尼阿‧馬蒂(Rania Madi)對此頗有疑慮。在整個談判過程中,巴勒斯坦人的處境沒有絲毫改變:以色列繼續建造猶太人定居點,巴勒斯坦人繼續遭到逮捕關押,他們的同胞繼續受到欺凌:"您給我哪怕是一個合理的理由,為何巴勒斯坦人要逼迫自治機構繼續談判。根本就沒有。"儘管如此,這位法學家表示,兩個巴勒斯坦組織達成一致對於以色列來說也不乏好處。"如果哈馬斯同意與法塔赫組成共同政府,那就意味著,這個政府也必須遵守巴勒斯坦自治機構與以色列迄今為止達成的所有協議。"

專注於中東政局的網路雜誌"Al Monitor"政治分析員本‧卡斯皮特(Ben Caspit)則認為,哈馬斯和法塔赫在巴以談判破裂之後再宣佈合作更為妥當。"在這場"潑髒水大戰"(blame game)(譯者註:指雙方互相指責對方應為談判破裂負責)中,阿巴斯改採取的步驟將使以色列政府在戰略上得益。不過,雙方其實都在玩這場游戲。"

US Außenminister John Kerry verlässt Israel 6.1.2014
克裡:一國方案將帶來危險圖片來源: Reuters

克裡:一國方案會導致種族隔離

從周一(4月28日)的情況來看,兩國方案岌岌可危,"潑髒水大戰"將再次上演。美國線上雜誌《每日野獸》(The Daily Beast)表示手上掌握一份國務卿克裡的講話錄音,克裡在其中警告稱:如果建立以色列單一國家,將陷入這樣的危險,"或者是一個擁有二等公民的種族隔離國家",或者是猶太人國家根本不復存在。

政治學者黑勒則更傾向於認為,克裡恰如其分地點出了以色列未來憂慮所在:"克裡描繪出的這幅場景是以色列長期以來就擔心的。這一論點並非僅僅適用於最近兩三年,而是貫穿將近一個世紀的巴以衝突始終。正因如此,以色列也一直反對成立一個單一國家。"克裡警告了一國方案可能導致的後果。"他所描述的並非當前局勢。"

不過,可以想像的是,以巴雙方今後的衝突將更多以言語交鋒的形式展開。2014年4月初,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簽署加入15份國際協議的申請書,其中包括《海牙公約》和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巴勒斯坦方面希望今後能夠以這些國際公約為法律基礎,與以色列展開較量。

Palestinenser passieren Kontrollpunkt Kalandia
以巴邊境執勤的巴勒斯坦士兵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黑勒認為,這一步驟是一個整體進程的一部分。有鑑於談判前景渺茫,巴勒斯坦人希望用這樣的方式來加強自己的地位,同時削弱以色列。但黑勒懷疑,巴方的做法是否能帶來切實的政治成果。巴勒斯坦人已經得到了許多重要國際機構和外國政府的承認,也成為其中許多機構的成員。"這些協議將意義不大:只是會改變名稱,從巴勒斯坦'代表'變成'大使'。但對於實質問題幾乎沒有影響。"

問題依舊 手段翻新

馬蒂的看法則比較樂觀。她認為,這一政策能夠幫助巴勒斯坦人更好的保護自己的權利。"而且是歐洲人和美國人,也就是國際社會所規定的權益。"今後巴勒斯坦人將使用法律手段進行抗爭。"這是一種司法抵抗。我們不需要其它東西。"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開始新一輪較量。爭議主題依然不變,而"武器"則有所不同。

作者:Kersten Knipp  編譯:石濤

責編: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