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美非洲政策比較

2007年5月5日

非洲薩哈拉以南蘊藏大量的石油資源。中國為了保障能源供應,加大了在非洲的投入,成了美國的競爭對手。就此,德國與國際政策月刊寫道:

https://p.dw.com/p/ANjZ
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在蘇丹圖片來源: AP

「美國關注的是幾內亞灣中含硫量低、不黏稠的原油,美國煉油廠正是按這樣的品質配備設備的。今天,美國67%的石油需求依靠進口。為了保障供應安全,美國加大國外投資,以維系自己在國際石油貿易中的主宰地位。


「美國控制世界石油資源還有另一個目的:由於原油以美元計價,油價上升,對美元的需求也隨之增大。為了保障石油進口,許多國家儲存美元。所以,對於美國來說,控制石油資源對保證美元在世界貨幣中保持主導地位具有重大意義。為了這一目的,美國的投資附加了政治和經濟條件。


「迄今為止,產油國的贏利本來就偏小。如果這一地區的國家長久不能受益,它們就會越來越擺脫美國的附加條件,轉向美國的競爭對手。所以美國國家能源小組主張對拒絕實行政治和經濟改革的國家實行制裁。美國試圖以此配合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組織對幾內亞灣的石油國家施加巨大的軍事和經濟壓力,擴大自己在該地區的影響。」


與美國相反,中國的模式是投資富油國家的教育、基礎設施和醫療,促使這些國家擺脫受美國主宰的地位。德國與國際政策月刊以為,中國的這些做法並非沒有私利:

「中國經濟增長率持續保持在10%,所以石油需求量在1995年至2005年期間每年遞增7.5%。按照能源安全的策略,中國日益把目標轉向不同的產油國。中國在非洲的投入已有五十多年,安哥拉和蘇丹是中國的主要石油供應國,所以北京對蘇丹達爾富爾地區激烈衝突採取十分保留的態度。

中國在國際石油市場上出現較晚,原油市場已被西方石油公司瓜分完畢,所以中國的公司主要在風險極大、很不可靠或西方國家因政治分歧而放棄的非洲國家投資。中國擁有一萬三千億美元的巨大外匯儲備,其國有企業收購時的報價往往高出一般水準。

早在1996年,江澤民就強調要按互利和互不干涉內政的原則開展合作。他的接班人胡錦濤2006年11月進一步說,要在平等和信任以及經濟雙贏合作和文化交流的基礎上建立政治關係。此外,與傳統外援國不同,中國在非洲以轉型國家的面貌出現。由於中國出口廉價工業品和消費品,所以中國與非洲的貿易結算相對平衡,這也有別於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