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主權移交25周年:海外港人的無奈與鄉愁

2022年6月30日

25年前,香港主權移交北京前夕,曾有大量港人移居海外。而過去幾年,隨著北京對香港管控不斷收緊,選擇移民的港人又變得越來越多。

https://p.dw.com/p/4DT2P
Großbritannien | Hongkong Protest in London
圖片來源: Thomas Krych/ZUMA Press/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瑪麗在香港主權移交中國之前離開了香港,25年後的今天,瑪麗仍相信這是一個正確的決定。她對法新社表示:「我就是沒法相信中國政府。」 和瑪麗持相同觀點的香港人還有很多。官方數據顯示,在香港主權移交中國之前的幾年裡,有數十萬人離開香港,去海外開始了新的生活,因為他們不想生活在北京的操控之下。

本周五,香港將迎來主權移交25周年慶典,街頭的宣傳標語上寫著:「砥礪奮進廿五載 攜手再上新徵程」,而對很多人來說,他們的「新徵程」就是盡快離開香港。

根據中英兩國當年達成的協議,中國承諾保持香港的高度自治和司法獨立,並在地方選舉和協商的基礎上任命香港領導人。

但北京後來頒布的香港國安法,卻掀起了新一輪移民潮。2020年移居英國的翁費米(Fermi Wong)表示:「移居世界各地的港人對香港的定義也許並不相同,但我們都有強烈的群體意識,都有著共同的命運。連接我們的是一些無法描述的東西,是一種特殊的氣質,在街上我一眼就能認出香港人。」

人在英國,心繫香港    

1997年4月,瑪麗和丈夫及兩個兒子一道搭乘單程航班離開香港,此後一直生活在英國。她很快就適應了異鄉的生活,從未真正感到想家。但2019年,有關香港發生大規模抗議示威的電視新聞,還是吸引了她的全部注意力。瑪麗說:「我每天晚上都要看新聞,一邊看一邊哭。這些參加抗議的年輕人只不過就是說出了他們的真實感受而已。」

Großbritannien | Hongkong Protest in London
今年6月12日,港人在英國首都倫敦舉行集會,紀念三年前香港發生的抗議浪潮。圖片來源: May James/SOPA Images via ZUMA Press/picture alliance

北京對抗議活動做出的回應,是頒布國安法壓制反對呼聲,並改革選舉制度,令大多數反對派人士失去了議員資格。在瑪麗看來,香港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了。
      
正是這部港版國安法的頒布,使翁費米下定了離開香港的決心。此前她是一名代理少數族裔權益的律師,在香港已經工作了20多年。

在許多批評人士看來,2020年開始實施的國安法,已經使「一國兩制」的承諾變成一紙空文,賦予港人的自由權利也幾乎被剝奪殆盡。翁費米說:「我們再也不會相信他們了。」

加拿大和澳洲也制定了相應的 "救生艇計劃",2019年之後,上述兩國分別接受了47000名和8900名來自香港的移民。在接受香港英文報紙《南華早報》採訪時,就連建制派政治家曾鈺成都承認,香港人正在 "用腳投票"。不過,香港政府則堅持認為,目前的移民潮屬於「正常的人口流動」,即將離任的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甚至指責某些國家用政治幌子來「掩飾他們掠奪香港人才的行為。」 林鄭月娥的繼任者李家超則對那些希望移民海外的港人發出威脅稱,一旦他們選擇離開,將會為錯過機會而感到後悔。

已經移民英國的翁費米說,香港已經變得面目全非。她說:「地理意義上的香港依然存在,但她早已不是那個海外香港人曾經生活過的香港。」

目前在台灣做設計師的小林也同樣有這種失去了家園的感覺,她以化名對法新社表示:「事實上,我不知道該怎麼定義香港,以它的邊界、以它的人們、還是應當以它所代表的精神?」

用腳投票

2017年,小林為了工作首次離開香港,後來她成立了關注組,對香港的示威者表示聲援。她對法新社表示:「2019年的時候,對於自己還是不是一個香港人,我並沒有太強烈的感覺,但現在,無論走到哪裡,我都是一個香港人。」 小林絕不是孤立現象,過去幾年的政治動蕩令海外港人社團也變得更加活躍和壯大。

來自四個國家的港人團體代表向法新社證實,目前世界各國由港人組織的公民社會團體有八十多個。一些團體為港人移民就業提供幫助和輔導,另一些則從事政治游說。但海外港人當中很多人都在擔心,隨著香港的變化越來越大,他們同香港的聯繫也會變得越來越少。

華盛頓香港民主理事會主席周永康曾經是香港學生運動的領袖之一,他很清楚,地理上的距離也會導致心理上的疏離感。很多海外港人都是「有家不能回或不願回」,長此以往,難免會對家鄉香港產生心理距離。周永康表示,香港以及港人過去的抗爭就是他永遠的「政治動機」。他說:「我會為這樣的香港而繼續奮斗,要讓香港獲得自由,也讓世界變得更加自由。
從這個意義而言,香港就是我的動力和目標。」

(法新社)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