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九年之癢結束:戴姆勒回歸單身生涯

德國之聲中文網2007年10月5日

10月4日,戴姆勒克萊斯勒集團在柏林股東特別大會上宣佈,正式與克萊斯勒分手,從此該公司只叫戴姆勒了,跟九年前的婚前一樣。小股民們對此表示歡迎,但對給克萊斯勒總裁那麼高的補償頗有微詞。德國之聲記者綜合報導如下。

https://p.dw.com/p/BmhM
蔡車在股東大會上發言圖片來源: AP

重新變成叫戴姆勒的單身漢

戴姆勒-克萊斯勒集團總裁迪特.蔡車(Dieter Zetsche,有澤策、澤謝等多種中文譯法,都不貼近德語發音)在10月4日柏林的該集團股東特別大會上宣佈,從此克萊斯勒不再屬於該集團,新的集團只叫「戴姆勒」(Daimler)。當然了,這個德國公司九年前的名字是「戴姆勒-賓士」(Daimler-Benz),現在這「賓士」也算是「搞丟了」,只留在了中文的汽車名字裡。

蔡車總裁說:「考慮了各種可能性的機會和風險,我們得出結論,這是最佳方案。我們從而將獲得塑造和投資力,因為總額高達370億歐元的健康(保險)和退休(保險)義務留給了克萊斯勒。我們由此而加強了收益的可持續性,因為將來我們不再那樣強烈地受制於搖擺不定的北美市場量的變化。」

他這樣解釋新的公司名字:「以戴姆勒這個康采恩名字,我們給出一個明確的訊號:我們在此揭開了新的篇章,同時對作為汽車發明者的這個形象給予了肯定。」

小股東們高興而又不高興

參加股東大會的小股東們都覺得鬆了一口氣。德國證券擁有者保護聯合會(DSW)的施密茨先生表示:「公司與克萊斯勒離婚,受到了股民們的讚揚和感謝。」戴姆勒購回價值75億歐元的股票,合10%的股值,也得到股民們的積極評價。

但股民們對支付高額的補償金給克萊斯勒原總裁湯姆.拉索達和董事埃利克.萊登瑙,股民們還是有意見的。施密茨說:「並不是所有法律上沒問題的事情在道德上也是應該的。」資本投入者保護會(SdK)的拉爾斯.拉布裡加認為,給克萊斯勒原高管以高額補償是沒有道理的,因為「我們(因克萊斯勒而)經歷了幾年資產流失。」

九年是怎麼癢過來的

1998年5月7日,戴姆勒-賓士總裁施萊姆普和克萊斯勒總裁伊通在倫敦宣佈了兩大公司的合並決定。施萊姆普說:「這是一次歷史性的合並,它將改變工業的面目。」

1998年9月18日,戴姆勒的股東們99%以上投票贊成合並;克萊斯勒股東有97%多贊成。

1998年11月17日,新企業戴姆勒克萊斯勒股份公司的股票在全球銷售。

2000年4月1日,伊通退出後,施萊姆普成了集團唯一的總裁。

2000年7月28日,戴克參股於日本三菱。2004年4月,由於這家日本公司的高虧損而退出。

2000年11月17日,德國人迪特.蔡車成為克萊斯勒的總裁。在他的領導下,克萊斯勒的業績一開始有所好轉。

2005年:克萊斯勒贏利15億歐元,而梅塞迪斯則是赤字。

2006年1月1日:蔡車接了施萊姆普的班,擔任集團總裁。這一年,克萊斯勒又走上了下坡路,虧損數十億。

2007年2月14日:蔡車宣佈對克萊斯勒大裁員,至2007年共裁減13000個崗位,減少40萬輛車的產量。

2007年8月3日:戴-克的分手確定。美國投資商Ceberus將買下分手後的克萊斯勒80.1%的股份,買價為約55億歐元。剩下的19.9%留在至今為止的母公司。

2007年10月4日:特別股東大會,決定了分手後的公司叫戴姆勒股份公司(Daimler AG)。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