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什麼讓中國總理溫家寶在中國政壇上標新立異?

2010年5月10日

從煤礦出事,到汶川救災,從屢次給樓市降溫不成,到推行醫療改革失利,中國總理溫家寶迄今給人留下勤政但無效的印象。但最近這個低調的中國總理忽然屢屢發出高調的聲音,同中國高層政壇形成鮮明對照。

https://p.dw.com/p/NKHh
2010年3月兩會期間的溫家寶圖片來源: AP

引起中國政壇和媒體注意的,首先是最近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發表溫家寶紀念胡耀邦的文章,文中毫不掩飾地表達了溫家寶對這位21年前去世、並由此引發天安門事件的政治領導人的欽佩和敬仰。無論在中國國內還是海外,人們都在追問,溫家寶何以突如其來地打破了歷來高層的政壇忌諱。但在北京的中國著名女記者戴晴卻指出:

"這篇文章能夠在《人民日報》高調出場,大家的議論就是:怎麼這樣的文章能夠出籠?有很多可能性,也許是:他對主管意識形態的人還是有影響的,我這樣一篇散文,日記回憶錄體的文章,你還不讓我寫嗎?也有可能是:不知道手下的人怎麼就漏發了這篇文章。再有一種可能就是:他講的是胡耀邦,實際上是在挺團派,胡耀邦是團派的老鼻祖。團派這邊的人說:不管怎麼樣,你說耀邦的好話還是可以的。"

權力鬥爭 - 溫家寶打破了什麼禁忌了嗎?

傾向於認為溫家寶言論帶有明顯高層權力鬥爭的人,大多樂於指出:其他高層政治人物比方說胡錦濤寧可援引毛澤東;其他政治人物寧可膜拜鄧小平這尊政壇神像。中國海外反對派中雖然不乏對溫家寶的指責,但在海外網路有一定影響的寫作者例如雲飛揚卻堅持認為:在目前中國政壇拒絕政治改革,拒絕走向西方民主的聲音形成主流的情況下,溫家寶能有此舉,已屬難能可貴,可以算作是中國體制內的異數。在香港《開放》雜誌主編金鐘看來,這樣的評價未免過分。他認為,嚴格地說,溫家寶種種言辭並非越過底線:

"像六四他就不談;趙紫陽他就不談。至於普世價值這些東西,在共產黨的可談範圍之內。從共產黨的歷史上面看從來都有一手,那就是說漂亮話。我覺得現在他(溫家寶)唱得還是獨角戲,最近這二十年,中共高層把反對派或者不同的派別這樣一種現象擺平了。包括你看政治局常委九個人,看不出來有明顯的派系之爭。"

彰顯個性與無可奈何之間

說沒有派系之爭,無法解釋為什麼只有溫家寶一個人大談特談接近西方的各種價值觀,包括今年兩會期間他強調指出的"人的尊嚴"問題。德國波昂大學政治學者辜學武提出,關鍵是在中國現行體制事實上要面對社會利益多元的條件下,各種政治人物必須更多面對媒體,通過媒體來動員自己需要的力量。要這樣做,各種政治人物就必須彰顯自己的突出個性。薄熙來可以營造紅色治國者的形象;胡錦濤很在乎保持深藏不露的震懾力,等等。溫家寶自己政治門派底子不厚,刻意經營親民勤政的形象,可以理解。不贊成如此解讀的香港政治評論家蔡詠梅提出,溫家寶營造的與其說是勤政愛民,莫如說是無可奈何。這樣分析也得到戴晴的支持,戴晴認為:溫家寶致力於傳遞自己無能為力的訊息,也是希望給自己身後留下一點清譽:我盡力了,至於利鈍成敗,不是我溫氏一人力所能及的。長期研究中共高層操作的金鐘沒有反駁這樣的分析,但他補充提出中國高層政治人物和各種經濟實力的結合,也是溫家寶最近表態的背景之一。無論推行什麼經濟政策都舉步維艱的這位總理要面對尾大不掉的新格局,無可奈何,也在情理之中。金鐘說:

"不同的利益集團,現在是中國大陸的一個突出現象,當然跟八十年代的派系比較偏重於政治路線的一種分歧,的確是不一樣。溫家寶的太太跟他的兒子也是有問題的,那當然溫家寶他很清楚。像朱鎔基,江澤民,李鵬,他們的家族都是代表或者控制了不同的經濟領域,能源啊,金融啊,電子業啊。我想溫家寶也好,胡錦濤也好,他們在反貪的決策上面,對這些不同的利益集團,肯定是有所照顧的。"

作者:一通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