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以教學之名,行廣告之實

Michael Hartlep2015年8月15日

今天是兒童,明天便是消費者。公司對此很清楚,於是盡早下功夫,當孩子們還在學校讀書的時候,就讓他們成為自己產品的消費者。

https://p.dw.com/p/1GEl4
Deutschland Schulklasse in Gymnasium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Murat

(德國之聲中文網)"我今後是要租房還是買房?"這是一套8至10年級練習作業的標題。它的畫外音是:租房可不是什麼好主意,因為學生在屬於自己房產的家裡享受到"感情價值",發展的機會隨之豐富。而且,買房合算呀,你看能省多少錢。不過,以上訊息全都來自私人建築儲蓄所協會,而且沒有標明在作業練習單上。

以上不過是一個例子,它顯示經濟界和一些協會怎樣絞盡腦汁把他們的產品理念灌輸給正在上學的中學生。奧格斯堡大學(Augsburg)的研究者發現,在調查的20個大企業中,有16個在網路免費提供課用學習資料。這是大公司無私的奉獻嗎?未必。

來自"監督游說"組織的卡梅拉(Felix Kamella)說,"公司很想讓學生依賴上它們的品牌,並讓他們從此樹立對世界的看法"。越早這樣做,收效也就越大,因為青少年時期,孩子們對世界的認知還未固定。

Deutschland Gesamtschule Barmen in Wuppertal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Becker

公司希望學生對產品產生依賴

正因如此,許多公司把游說活動做進了小學校,給它們帶來可以產生影響的資料,更有甚者,直接在學校做起廣告。蛋糕烘烤業巨頭Dr. Oetker推出的教學資料名為"快來,讓我們一起做糕點!",它可以在網路免費下載,裡面有製作程序,而烘烤蛋糕一定還需要其他的Dr. Oetker產品。孩子們可以在這裡進行填空游戲,瞭解Dr. Oetker先生當年是怎樣發明烤粉的。公司還在網路上提供到公司進行"一日遊"的活動,屆時孩子們可以用烤粉進行多種試驗。

有些公司將"專家"直接派遣到課堂。比如,保險公司代表給孩子們傳授保險業以及金融業的知識,所有費用自然由公司承擔。這些"專家"只是傳授知識嗎?未必。

企業還特別喜歡做廣告。 Funny-Frisch和大眾汽車公司贊助學校的運動會,其他一些公司則搞一些網上游戲,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公司希望的是游說和爭取學生。

Pressebild Schneckental-Grundschule - Intersnack EINSCHRÄNKUNG
圖片來源: OBS/Intersnack

家長希望獨立自主的教育

德國一些聯邦州規定,在學校做廣告受到法律明文禁止。於是,企業為它們的活動想出新名詞"教育交流",但它的內容是什麼,沒有進一步的法律定義。此外"教學用具自由"的原則不容忽視,它的含義是,用哪種教學資料和用具,決定權在老師那裡。

許多家長認為,在學校進行商品游說的做法已超越了界限。聯邦家長協會的帕貝爾(Wolfgang Pabel)說,"作為父親,我希望,我的孩子受教育的環境是獨立自主的,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他們獨立自主做出決定的能力。"他還表示,學校和教師都需關注教學資料的出處,以及發放教學資料的動機。如果動機不透明,那麼這一教學資料也不可用於學校的教學。

許多教師都深知這一責任。他們對這類教學資料也都投以懷疑的目光。不過,一旦碰到養老、生產食品或者手機合同等話題,老師們也沒有其他選擇,因為現行教科書裡不含這樣的內容。於是哪些資料使用,哪些不用,由老師來決定。如果老師對教學資料有疑問,全德國都還沒有一個官方的給予老師解答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