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以色列的歷史:一部衝突爭鬥史

Peter Philipp2008年5月4日

今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國60周年。當下,以色列人正忙於準備60周年紀念日的慶典活動,而阿拉伯人則將這一天直截了當地稱為「災難日」。是夢想實現還是噩夢降臨?德國之聲記者撰寫專文,帶給您以色列60周年建國史的一個簡單回顧:

https://p.dw.com/p/DkK8
1948年,大衛.本.古裡安宣佈以色列建國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KPA/TopFoto

1948年的5月14日,巴勒斯坦猶太居民(Jischuv)的首領們會聚於特拉維夫的博物館內,在這裡,他們要圓一個猶太難民懷揣了幾十年的夢,即建一個猶太國家,正如政治猶太復國主義之父西奧多•赫茨爾(Theodor Herzl)所宣揚的那樣。而眼下正是良機:因為僅在數小時之後,英國託管政府即將結束對巴勒斯坦的統治,而其最高專員,也將離開這裡。於是,大衛•本•古裡安(David Ben Gurion)就在此向世人宣佈以色列建國。

但是,現實讓以色列人不得不很快就意識到,他們剛實現的夢想竟成了他人的噩夢:從此後發生在歐羅巴大陸的迫害殺戮,到潛伏的戰爭以及公開的生存威脅。在中東,以色列建國及其建國的合法性長時間都無法得到認可。直至今天,以色列的獨立戰爭仍被稱為"巴勒斯坦大災難"。

歡呼之後的槍林彈雨

對建國的歡呼雀躍僅維持了數小時,很快,人們的喜悅之情就隨著炸彈榴彈的接踵而至而煙消雲散:以色列不得不面臨建國後的第一場戰爭。在此之前剛成立的阿拉伯國家聯盟恨不得將這個新生的以色列扼殺在襁褓之中,在他們眼中,這純粹就是西方人自己種下的惡果:早在1917年,英國人就在《貝福爾宣言》中公開表示,將支持猶太人建立一個"猶太人之家"的復國綱領;1947年,聯合國通過關於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特別是美國,更是為以色列建國提供了積極的援助。

與眾願相違,阿拉伯世界反對以色列建國的努力以失敗而告終。建國後的以色列甚至將其領土擴大到聯合國分治決議所規定的邊界之外。超過75萬的巴勒斯坦人,出於對喪命的恐懼或被驅逐,不得不離開故土,踏上了流亡之路。而在60年後,他們自己也成為巴以衝突的焦點。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分流亡在外的巴勒斯坦人已有400萬之眾。

Weinendes Mädchen in Palästina Israel Konflikt Gaza
淚水載不動許多愁圖片來源: AP

1948年的失敗,讓阿拉伯世界,或者說整個穆斯林世界都鬱鬱寡歡,他們無法容忍自己在一個猶太小國面前的失敗,併發誓要對其實施報復。對此,西方世界應該承擔責任。這個"傳奇國度"已經誕生,到今天,它已成為激進組織以及煽動者滋生的溫床, 成為這一地區西方反阿拉伯人以及伊斯蘭人的前沿陣地--正如以前東征的十字軍一樣。

戰爭不斷,打成一片

對於這些說法,以色列的反對者總能一再找到證明。在1956年前後,以色列與英法聯合,對埃及進行了武裝干涉,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英法的企圖在於奪回對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而以色列則想藉機保障與埃及的邊界安全。在美蘇兩超對峙的冷戰時期,埃及,敘利亞和伊拉克與蘇聯結盟,而這也使得美國-以色列-傳統阿拉伯國家的這個大聯盟更加緊密。

最重要的轉折發生在1967年6月爆發的"六日戰爭":儘管有來自以色列的警告,但埃及總統納賽爾(Gamal Abdel Nasser)仍下令封鎖了以的南部港口埃拉特,而這也為以色列先發制人發動戰爭提供了口實。雖然,約旦和敘利亞隨即也對以宣戰,但這對在戰爭中身處劣勢的埃及來說依舊於事無補。僅在短短的六天之內,以軍就佔領了整個西奈半島,加薩地帶,約旦河西岸以及敘利亞戈蘭高地。

至此,以色列已經控制了整個歷史上的巴勒斯坦。有的以色列人還抱著這樣的希望,即阿曼或開羅的政治家應該會致電以色列,要求用和平來換回被佔領地區,但以方期待的電話卻一直靜寂無聲。不僅如此,不久後,阿拉伯國家聯盟還在在蘇丹首府喀士穆確定了它們的"三不原則":不承認以色列,不與以色列進行談判,不與以色列締結和約。

宿仇之上的和平

1973年,在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齋月戰爭"或"贖罪日戰爭")中,阿拉伯人終於找到了機會,使其在六年前受損的自信心得到了些許撫慰:敘利亞和埃及率先向以色列宣戰。但顯然,這場戰爭並無勝者。戰爭的局勢使得當時在任的埃及總統安瓦爾•薩達特(Anwar el-Sadat)漸漸轉向西方,在美國總統卡特的積極斡旋下,他於1979年最終同意與以色列總理貝京簽署《大衞營和平協定》。

巴勒斯坦人本可分享這樣的和平,但在阿拉伯世界的鼓動下,他們拒絕了。這種拒絕態度一直持續了14年之久,直至 1993年以色列與阿拉法特領導下的巴解組織簽署了《奧斯陸和約》。該和約規定,以色列從佔領地撤軍以及建立一個巴勒斯坦國。直到此時,巴勒斯坦人才願意接受46年前由聯合國提出的分治決議。

Bildgalerie Arafat Handschlag zum Oslo-Abkommen
一笑泯千仇(拉賓與阿拉法特的歷史性握手)圖片來源: AP

拉賓遇刺

此外,也有來自以色列這方的反抗之聲: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jahu)領導下的以色列右翼政黨利庫德集團將和約的簽署視為"對歷史家園的出賣"。因為,在他們眼中,巴勒斯坦是所謂的"以色列聖地",即應歸屬"以色列國"的地區。另外,他們還警告說,對以色列而言,交出佔領地將會後患無窮。在這種強烈的反對聲中,在奧斯陸簽署了和約、時任以色列總理的拉賓(Jitzhak Rabin)不幸遇刺身亡。不久之後,納坦雅胡就當選以色列的新任總理,以他為首的以色列對《奧斯陸和約》的實施百般阻撓。

在巴勒斯坦人中,對以色列內政危機的不滿情緒愈演愈烈。2000年秋天,巴勒斯坦第二次起義爆發。在這場"阿爾阿克薩起義"中,所有自《奧斯陸和約》簽署後在巴勒斯坦地區出現的積極成果幾乎消失殆盡:自治區再次變成了被佔領區。而在以色列,奉行強硬路線的沙龍(Ariel Scharon)開始了他的統治,巴勒斯坦人被暴力阻隔在外。

絲毫不妥協

在阿拉法特去世後,人們又開始了和談的努力,可惜毫無成果可言。不僅如此,和解反對者的影響力卻與日俱增。2006年,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贏得選舉,他們拒絕與以和解,並拒絕承認《奧斯陸和約》。特別是在西方,巴勒斯坦人再次陷入了一種被孤立的境地。而以色列也藉機找到了托詞,不再向巴方做出任何妥協。於是,以色列撤軍的加薩地帶就一再成為雙方公開發生流血衝突的戰場。

BdT Kameramann bei israelischem Luftangriff in Gaza getötet
戰火不斷的加薩地帶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dpa

儘管,在自己任期的最後一年,美國總統布希希望以中東和平的實現為自己的政治生涯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但這種美好的願望於事無補,人們也看不見任何和解的跡象。真真切切的現實讓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都倍感悲哀與心涼:巴勒斯坦人自己為敵,相互鬥爭。雖然在以色列,為迎接建國60周年紀念日的到來,國會已批准了數百萬資金來準備各種慶祝活動, 但有一點不容置疑,即這個慶祝年在以色列已被宣佈為"青年之年"。但是也有評論家指出,現今,有三分之一的以色列青年都生活在貧困線之下--難道這是值得慶祝的理由麼?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和作者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