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倒掉的帽沿又戴好了:柏林世界文化之家重生

Silke Bartlick2007年9月3日

位於德國首都柏林的「世界文化之家」在歷時一年的改建之後終於重新對外開放。從「帽沿」轟然倒下到重建完成,經歷了27年。德國文化國務部長諾伊曼為這個世界文化中心舉行了開業剪綵典禮。這座極具象徵意義的建築已擁有50年的歷史,親身經歷了歷史的變遷。德國之聲記者報導如下。

https://p.dw.com/p/Bb2D
向世界文化敬禮圖片來源: hkw/Sabine Wenzel

前蘇聯的噴氣式殲擊機曾在這兒的上空呼嘯而過,德國著名影星克勞斯-金斯基也曾在此咆哮怒吼,美國總統曾在這裡發表慷慨激昂的講話,西藏流亡精神領袖達賴喇嘛也曾在這裡的大廳中發出創建和平的呼籲-假如柏林的大會堂能開口講話,那麼它一定有講不完的故事。

「這是一個馬戲場嗎?」當托馬斯-巴赫蘭與父母一道從側門向未完工的大會堂內張望時,他才5歲。時間是1957年,巴赫蘭的這句話立即引起周圍人的陣陣笑聲,直到今天,巴赫蘭對當時的情景仍記憶猶新。巴赫蘭當年的經歷現在已被登在了世界文化之家的網頁上,而這不過是柏林人記憶中珍藏的許多故事中的一個-值此大會堂誕辰50周年重新對外開放之際,老柏林人會情不自禁地回想當年的情景,「這座建築是美國政府送給柏林的一份禮物。它也是1957年國際建築博覽會的一部分,大會堂是美國為德美關係所做的一份貢獻。」

說這話的是世界文化之家的工作人員科勒。大會堂的設計非常大膽,旨在與當時東柏林的社會主義風格的史達林林大道劃分界限。埃萊奧諾-杜勒斯曾是美國國務院中的柏林事物專員,也是當時美國國務卿杜勒斯的妹妹。在她的積極活動下,大會堂被作為一份美國人民的厚禮送給了德國。建築工地很快就確定下來,那便是施普雷河畔的一塊空地,離毀於戰火的國會大廈的廢墟不遠,「的確,人們想以此展示透明、民主和開放,所以大會堂一律使用玻璃門面,露天台階彷彿在歡迎人們的到來。在最初的幾年裡,到此參觀的遊人有數十萬之多。新建築也帶有教育意義的成分,就是說,我們想讓德國居民知道,什麼是民主、開放和透明度。」

「當我看到這座特殊的建築時,我睜大了眼睛」,50年後,切基爾還能回想起當年的情景,寬敞的大廳,弧形房頂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柏林人將這座建築戲稱為大貝殼。在滿目瘡痍的城區,極具未來派風格的大會堂格外醒目,彷彿在預示著美好的未來:大會堂內安裝了最現代化的技術,有口譯間,廣播和電視轉播設備,可與紐約聯合國的室內設備水準相媲美,除此之外,大會堂還有一個巨大的報告廳,是建築設計師休-斯塔賓斯模仿聯合國的一個報告廳設計建造的,「從1961年建起柏林牆開始,大會堂就座落在柏林牆邊上,幾米遠處就是柏林牆。它是東西柏林的交界點。大會堂反映了西柏林的歷史。但從1989年開始,這座已成世界文化之家的建築在柏林牆倒塌之後,在兩德統一的歡慶聲中成為柏林的心臟地帶。」

然而,大膽的房頂建築的支撐結構沒能歷經時間的考驗。1980年5月21日,房頂的一部分在轟然巨響中發生倒塌,多人受傷,一名記者喪生,「在報紙的文化社會版中,世界文化之家的房頂坍塌被視為德美關係發生破裂的象徵。在以後的5、6年裡,這座建築就靜靜地躺在柏林的蒂爾加滕公園,雜草叢生,外面圍上了鐵絲網。」

1987年,當時的柏林市長迪普根決定,對該建築進行修復。旨在向人們展示,「柏林居民堅信自己的未來。」修繕工作始於1989年11月。在柏林牆倒塌的數月前,作為歐洲以外藝術和跨邊界項目中心的世界文化之家遷入大會堂內。此舉預示著一個新的開端。18年以後的今天,該建築得到徹底修葺,展露著上一世紀50年代的色調風采。在重新對外開放的頭幾年裡,柏林的世界文化之家安排了豐富的項目,最重要的是展出來自紐約的藝術作品。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