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僅靠中國拉動的原材料市場很脆弱

2009年6月25日

幾個星期來,國際市場上原油、銅和鋅等原材料的價格大幅回升,給人造成了世界經濟復甦的印象。而實際上,每天傳來的卻是經濟萎靡不振的消息。最近,世界銀行把對今年的世界經濟預測又下調了一個百分點,預計平均負增長3%。

https://p.dw.com/p/IanE
中國需要大量進口原材料圖片來源: AP

《法蘭克福匯報》分析了經濟低迷形勢下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原因:"早期出現的一些徵兆使人產生了希望,認為今年年底世界經濟將復甦,股市行情會穩定,美元疲軟會使購買原材料變得更有吸引力。但主要是中國對原材料的飢渴推動了過去幾周的價格攀升。幾個月來,中國的戰略規劃部門利用相對低廉的價格和寬松投放的國家資金,補充自己的原材料儲備。


五月份,中國的銅進口量連續四次上升,創下最高記錄,比四月份增加了近6%,達到42萬2666噸,今年前幾個月,全世界銅消耗量減少了4.4%,而同期中國的需求增長了三分之一。


這一情況表明,當前的原材料市場的興旺狀態多麼脆弱,因為它主要依靠一個國家的需求。一旦中國進口量下降,火爆的原材料銷售狀況就會很快消失。只要美國、日本和歐盟等其它重要市場的原材料需求不增長,價格就不會持續上揚。現在,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中國對原材料的飢渴不久將得到滿足,例如上海期貨市場的庫存量一周內就增加了33%。"


《新蘇黎世報》關注中國、韓國和日本等亞洲國家在非洲和南美開發農業的活動。在談到中國時,文章寫道:


"自從中國發起沖刺、向世界前列挺進以來,對所謂'黃禍'的擔心又重新時髦起來。中國人遭到指責,說他們的廉價產品奪走了西方工業國的就業崗位。最近幾年來,又有人擔心中國的國家基金和巨額外匯儲備。面對這樣潮水般的金錢,似乎一切都不安全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但根據國際調查,只佔有全球可使用農田的4%,而且近幾年來農田面積不斷收縮,原因不僅在於水土流失和土地過度使用,也因為城市和工業區不斷向內地農村擴張。此外,不斷提高的城市居民生活水準使中國的肉類消費大幅增加,造成對糧食飼料的需求劇增。所以,中國今天無法以自己生產的糧食供應本國十幾億人口,這是可以理解的。


今天,特別在歐洲,把中國描繪成在非洲殖民的惡魔成了時尚。歐洲人在黑非洲製造了空前絕後、最大規模的種族滅絕並把這些國家剝削得一無所有之後,現在中國人成了他們期望的替罪羊。但獨立的專家們得出的結論是,中國人實施許多開發項目不只是為了自己利益,他們也為所在國建設基礎設施提供了寶貴的援助。




摘譯:王羊

責編:樂然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