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劉賓雁良知獎」設立

2013年12月31日

12月30日,知名旅美作家鄭義和王康,以召集人身份,宣告設立「劉賓雁良知獎」,鄭義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希望劉賓雁的精神成為成為社會重建的精神資源。

https://p.dw.com/p/1Ajng
Liu Binyan chinesischer Dissident Autor und Journalist
劉賓雁(資料照片)圖片來源: AP

(德國之聲中文網)12月30日,知名的旅美作家鄭義、王康,以召集人身份發布"劉賓雁良知獎"的設立公告。該獎由中西方學者、漢學家等共同推動完成,設立理事會,成員包括中共黨史專家李銳、旅美學者余英時、中國大律師張思之、民主人士鮑彤等人;中國作家野夫、漢學家林培瑞、媒體人北明、一平、詩人邵燕祥在內的多位人士擔任評委會委員。公告表示,"劉賓雁良知獎"的宗旨為"秉持自由與民間立場,超越意識形態與黨派政治,表彰弘揚良知與人文理想的原創寫作或社會貢獻";將從2014年開始,每年一度遴選符合本獎主旨的人士,獎金為一萬美元,根據需要還將設立特別獎;頒獎日期定於每年的12月5日(劉賓雁逝世紀念日)。

劉賓雁為中國知名作家、記者,曾任《人民日報》記者、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和獨立中文筆會第一任會長。上世紀50年代,劉賓雁發表小說《在橋樑工地上》,批判中共官僚體制和壓制新聞自由的審查制度;1957年他發表的《上海在亂思中》,被毛澤東指責為"企圖製造混亂";隨後他被送至農村進行改造;1978年重回北京劉賓雁其後發表多篇作品,揭露中共建政後貪污和社會問題,他的作品在上世紀80年代也獲得廣泛影響,並獲得"中國的良心"稱號。1987年鄧小平將劉賓雁視為"資產階級自由化"代表人物,他再被開除公職;1989年"六四事件"後,旅美的劉賓雁因公開反對中國當局武力鎮壓學生,被中國當局列入禁止回國的"黑名單";2005年12月5日,劉賓雁在因病在美國逝世,至死都未能返回故鄉。劉賓雁逝世前為自己寫下墓誌銘:"長眠於此的這個中國人,曾做了他應該做的事,說了他應該說的話。"

"希望劉賓雁的良知成為民族復興的精神資源"

"劉賓雁良知獎"共同召集人之一、旅美知名作家鄭義(小說《老井》作者)就此接受了德國之聲的採訪,他強調這個獎項不是一個單純的文學獎、新聞獎、人權獎,而是提煉劉賓雁作品、對專制的反抗勇氣、寬容深處的"良知與人性":"我們是一個良知獎,我們希望有一種超越政治的東西,還原人性。我們把這個獎一直做下去也是為了最美好的品質一定會感動所有人,成為民族復興的精神資源。我們希望這樣一個良知獎,在中國這樣一個道德淪喪的特殊時代裡,樹立起劉賓雁一樣的良知。"

設獎公告認為劉賓雁八十年的人生,是中國現代命運的悲劇性縮影。在當今中國危機四伏、精神潰敗和道德墮落的時代,劉賓雁的精神是救贖中國的精神遺產,將在21世紀開啟中國的道德與文明重建。

鄭義回顧,不久前《劉賓雁時代》在美出版,他為本書撰寫導讀文章《愈遠愈亮的星辰》,文章寫道"作者極其敏銳地把握了劉賓雁 對當代的意義,以誠實的書寫拯救著民族的集體記憶,使劉賓雁從'人間蒸發'中復活,再次舉起自己的火炬,走入人群,照耀著我們的精神原野。"

Meteoritensturm Meteoriten Weltall
鄭義為《劉賓雁時代》撰文:愈遠愈亮的星辰圖片來源: Nasa/Getty Images

"柔軟的力量也可以對抗專制"

鄭義表示,劉賓雁是少有的獲得不同思想派別人士尊重的一位作家,在當年的劉賓雁追思會上,他本人也在思索,在推陳出新、感動很難持久的年代裡,劉賓雁何以讓不同主張的人,直到他逝世的八年後,自發的重溫他的文字,他並不驚心動魄的故事?

鄭義認為劉賓雁人性深處流露出的愛和自由的信念、他的勇氣和堅持,沒有硬性貼上反抗專制的標籤,靜水流深,反倒多了打動人心的力量:"在劉賓雁的告別儀式上,我說現在躺在鮮花叢中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為何能在我們的心中激發出我們說不出來的特殊感覺?這種感覺又是我們從未經歷過的,從劉賓雁去世到今天,我一直在思索他是誰?他不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當然也不是了不起的科學家,要說反對集權專制要有勇氣、和黑暗進行貼身搏鬥等,這都不能引起我這麼強烈的持續的情感,因為我自己也在這種鬥爭中;還有一個我感到奇特的現象,無論左中右,無論持什麼政治觀點,甚至無論他的批評者或他批評過的人,大家都對劉賓雁有一種真摯的情感,所以我覺得他是一個很特殊的現象,他有很多不合常理處,他對於集權專制有深刻的認識,一生也在做勇敢的鬥爭,但他總是想從浩劫中要挽救一些東西,他從高中時就加入共產黨,對共產黨殘忍的本性和僵硬體制有深刻認知,但他又抱有某種期待甚至幻想,希望共產黨能夠改革,能夠出現戈爾巴喬夫式的人物,他對馬克思主義有很深的批評,但又試圖從原教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中剝離出人道主義、民主的社會主義,但正是這些不合常理處是最深刻的地方。他的不深刻恰恰是最深刻的地方,就是他的天真、善良、愛和柔軟。我們能不能表達出他的這種自由、愛和柔軟就是對集權政治最深刻的批判。"

鄭義也認為中國在民主轉型的進程中,很多人在對抗專制時恰恰沿襲了專制的思維或使用了專制的方式,籍由這個獎項鼓勵的一種價值,正是思考解構後的社會重建,最重要的是人的精神、審美、人性的恢復。

作者:吳雨

責編: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