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勞動力不足成中國出口業瓶頸

2010年3月13日

中國農民工一度創造了中國經濟奇跡,但眼下廉價勞動力不足成了中國出口業的發展瓶頸。《明鏡》周刊以珠江三角洲為例,分析了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

https://p.dw.com/p/MRuJ
農民工現在不好找圖片來源: Eric Pawlitzky

"今年,外地流入的人員少,而工廠急需工人。經濟走弱一年半之後,這裡的企業終於又獲得了訂單,但是越來越多的國內移民只想留在家鄉尋求好運。

人民共和國近30%的出口商品產自廣東,假設這個省是一個國家的話,它將成為世界十大出口國之一。然而,這一地區看來正在失去對農民工的吸引力。各公司想用提高薪水和改善勞動條件等措施改變這一狀況。這一切最終將轉到商品價格上。對西方消費者來說,這意味著價格上漲。

幾年前,胡錦濤主席和溫家寶總理就把開發內地定為目標,現在這一'面向西部的策略'收到了成效。2008年,五個北部和中部省區的經濟增長超過了14%。過去,為了獲得更高收入,湖北和廣西的農民前往廣東,現在這兩省的經濟增長也超過了廣東。一年半以前政府實施的巨額激活經濟計劃給內地進一步帶來了活力,那裡的基礎設施大大得到了增強。

而勞動條件惡劣更助長了工人離去的意願。一名農民工在網路论壇上抱怨說:'珠三角的工廠對我們很不好,我們幹得比牛還累,吃得比豬還差,起得比公雞還早'。"

《經濟周刊》一篇文章關注的是中國在南美洲的經濟活動,因為過去"美國打噴嚏,南美就要重感冒",而現在南美有可能在經濟上產生新的依賴性:

"由於北京政府一月份對中國各銀行發放貸款開始十分謹慎地剎車,南美原料價格和南美各國貨幣的匯率都隨之下跌,聖保羅和智利聖地亞哥的股市行情上升也停頓下來。迄今為止,拉丁美洲受益於中國的經濟增長,由於東亞對鐵礦石、大豆和銅的需求不斷增加,南美過去五年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有了飛躍式的提高。南美人雙重受益:他們向遠東銷售的東西更多,而亞洲的需求上升也大大提高了南美原料在原有市場上的價格,所以南美受世界危機的打擊小於歐洲北美。

另一方面,在南美,來自遠東的進口商品也多於世界其它地區。價廉物美的亞洲電視機、微波爐、摩托車和紡織品使得幾乎沒有競爭能力的本國工業紛紛倒閉或裁員,勞動密集型的行業尤為嚴重。南美人突然發現,他們與中國做生意使自己陷入了新的依賴關係。長期以看,結果很可能比過去依賴北美和歐洲更為糟糕。"

摘譯:王羊

責編:石濤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