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北京是否須還良心犯自由和清白?

2011年6月26日

本周,香港媒體在報導和評論中國大陸新聞時關注的焦點主要有:艾未未獲釋,但是否獲得真正的自由?北京是否必須還良心犯自由和清白?建黨九十年在即,中共展開精神尋根。

https://p.dw.com/p/11ivp
圖片來源: AP

三見傳媒 欲言又止

中國藝術家維權藝術家艾未未取保候審返家,引起香港媒體的密切關注。《明報》發表報導,題為《歸家仍封口,未未未自由;一日三見傳媒,欲言又止:不能受訪》。報導寫道:"內地維權藝術家艾未未取保候審返家後,並未真正獲得自由。昨日他三度與守候在家門前的傳媒短暫對話,但面對提問卻欲言又止,「抱歉,我還在取保候審期,不能接受採訪」,他自稱「不擔心再被收監」,又向外國傳媒透露當局釋放他的條件是要他不得與傳媒或透過如twitter等社群網站對外發聲,期限「至少一年」。 "

報導接著寫道:"昨晨7時,從艾家門縫可見,艾未未與母親在花園散步聊天,在傳媒招呼下,艾未未再次出門,略顯消瘦的他說自己身體很好,回家高興到一夜無眠,但又抱歉無法接受訪問,至於原因,他支吾道,「因為我屬於這個……因為我現在這個狀態不能接受訪問。請諒解」。……昨日中午本報致電艾未未時,他稱在外面吃飯。據本報獲悉,艾是去與自己5歲的兒子會面。有網民稱中午撞見艾未未在火鍋店「海底撈」吃飯,上傳合照,但隨即被刪。下午5時艾返回住所時,已剪了頭髮,他勸現場記者離開,稱不擔心再被收監。昨日一整天,艾家都大門緊閉,除大批記者外,亦有不少便衣公安在周圍「散步」觀察。"

政治寒冬仍未結束

對於艾未未獲釋,香港《蘋果日報》發表社評,題為《北京必須還良心犯自由和清白》。社評寫道:"在中國總理溫家寶訪問英國、德國前夕,維權藝術家艾未未獲准保釋,被判囚的維權人士黃琦、香港學者徐澤榮刑滿出獄,即將出獄的胡佳獲准與妻子會面。對他們的家人來說,這自然是值得欣慰的,但是,這不等於說,中國政治的寒冬已經過去。因為,當局並未還他們清白,而且有大批良心犯被拘押、判囚,還未得到自由。"

社評寫道:"從中國內部來看,艾未未被捕引發藝術界、文化界、新聞界的反彈也甚為強烈,當局藉內地一些網站及香港親北京報章,肆意抹黑、攻擊艾未未,尤令人心寒。中共為慶祝建黨90周年而召集眾多巨星拍攝的電影《建黨偉業》中,兩位中共創始人李大釗、陳獨秀的一句對白,屢屢被網友用在艾未未身上。陳獨秀出獄時,率隊前往迎接的李大釗對他說:「自你入獄,舉國震動。人生輝煌,不過如此。」如今,艾未未雖然不再被拘禁,但仍被剝奪了接受傳媒採訪、在網路上發言的權利,更被當局指為「認罪態度良好」。這些強加於他的惡行、惡名,有待北京當局還他自由、還他清白。有艾未未的支持者提出,當局無理拘押艾未未 80日,應依法給予國家賠償,這不失為將來衡量當局是否有心落實法治的一個標誌。"

社評還寫道:"在艾未未獲准保釋、胡佳即將出獄之際,人們不會忘記,四川作家冉雲飛自2月20日被拘捕至今,家人仍未獲准探望;人們不會忘記,維權律師高智晟、郭飛雄等或失蹤,或被囚禁;人們不會忘記,劉曉波、師濤、譚作人、劉賢斌等良心犯,仍身陷囹圄。北京必須還他們自由、還他們清白,才有可能取信於國人,取信於國際社會。中國一日不走向民主、法治,就一日走不出政治的寒冬。"

黨內民主是一把雙刃劍

另外,中共建黨九十周年即將來臨,《明報》發表中國報導,題為《中共精神尋根,力保執政地位》。報導寫道:"為慶祝建黨90周年,中共內部及學界去年就已開始相關研究,總結中共建黨90年、執政62年的經驗教訓,提出中共為什麼能建立新中國、為什麼犯過嚴重錯誤還能得到人民支持、為什麼未如蘇聯、東歐共黨般喪失執政地位等問題,並深刻反思「文革」錯誤。……專家指出,中共近30年來非常注重思考執政的存續課題。30年的市場經濟運行下,利益最大化思潮流行,人員流動性大、組織鬆散化、新領域空白等,都對原來有效的組織形態構成挑戰,優良作風的丟失直接導致頻發的社會問題,推進黨內民主亦是一把雙刃劍,如何積極穩妥地推進頗具挑戰性。中共歸納總結的思想、組織、作風、民主這些成功經驗,幾乎都遇到不適應現代社會和國內外新形勢的問題,並已影響到執政根基和社會穩定。因此,如何令成功經驗重煥新生,是90歲的中共此刻最沉重的思考。"

報導接著寫道:"胡錦濤主政後十分注重對傳統的傳承,多次前往革命老區,不僅是從形式上對中共歷史的繼承,更是針對現實具深意的精神尋根。……內地首個省級群眾工作部在中共海南省委正式成立,北京黨建專家指出,這是中央今年以來持續推進回歸群眾路線、加強社會管理與創新的最新動作。黨群關係已經與反貪腐、黨內民主一起,成為高層眼裡足以「致命」的問題。中共將做好群眾工作,視之為維穩頭等大事,同時也以此作為呼喚黨內優良作風回歸的現實結合點。在慶祝90歲生日之際,中共呼喚精神回歸既富現實意義,也為明年的十八大定調。"

摘編:李華

責編: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