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音樂之鄉北韓

2013年5月12日

利卜萊希自1996年以來擔任慕尼黑室內樂團藝術總監和首席指揮。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他介紹了自己在韓國擔任音樂節總監以及在北韓任教的經驗。

https://p.dw.com/p/18TAp
T
利卜萊希圖片來源: Thomas Rabsch

(德國之聲中文網) 德國之聲:利卜萊希(Alexander Liebreich)先生,您多次前往北韓,從您2002年首次去北韓至今,這個國家發生了什麼變化嗎?

利卜萊希:變化非常大。去年秋天,我突然感覺到了明顯的北韓開放的跡象,一種在人際交往方面的變化。2002年,與大學生和官方的交流還非常困難。而去年秋天,我們可以相對自由地交往,街頭景象也比之前更顯生氣盎然。

德國之聲:北韓是一個非常貧困的國家。那裡有許多人挨餓和受到壓制。您在北韓時對此有感覺嗎?

利卜萊希:我主要是去平壤,很難對全國的情況進行評估,因為在北韓境內是不能自由旅行的。平壤具有特殊地位,是一個示範城市。據我的一些去過北韓其他地方的同事說,自90年代末以來,儘管北韓依舊貧困,但是飢餓狀況的確已有所緩解。

德國之聲:韓國人很有音樂天賦,這是眾所周知的。北韓人也是這樣嗎?

利卜萊希:是的。我覺得,北韓民族本真是一個極具音樂天賦的民族。我在韓國擔任音樂節負責人時發現,那裡的好歌唱家多得令人難以置信。人們私下裡經常在一起唱歌。同大學生們的工作通常也是與唱歌有關。

德國之聲:您是否能夠通過藝術工作推動有關體制或者文化方面的對話?

利卜萊希:不能對這一要求估計過高。人們可能會問:"通過藝術究竟可以做些什麼?"我們樂團的成員來自世界各地,在朝鮮半島也是如此。藝術可以折射生活。在那裡的工作的特殊之處是,我可以通過私下與年輕的大學生們的交流,瞭解他們的擔憂、情感以及他們的想法,甚至談論政治。但我們絕不是在討論什麼體制問題,而是討論孤獨、寂寞、擔憂和愛情對藝術意味著什麼。因為這些概念無論在哪種體制裡都日趨重要。

chairman of North Korea's National Defence Commission, in this picture taken and released by the North's official KCNA news agency on April 9, 2013. REUTERS/KCNA (NORTH KOREA - Tags: ANNIVERSARY MILITARY POLITICS) ATTENTION EDITORS - THIS PICTURE WAS PROVIDED BY A THIRD PARTY. REUTERS IS UNABLE TO INDEPENDENTLY VERIFY THE AUTHENTICITY, CONTENT, LOCATION OR DATE OF THIS IMAGE. THIS PICTURE IS DISTRIBUTED EXACTLY AS RECEIVED BY REUTERS, AS A SERVICE TO CLIENTS. NO THIRD PARTY SALES. NOT FOR USE BY REUTERS THIRD PARTY DISTRIBUTORS
平壤人載歌載舞的街景圖片來源: Reuters/KCNA

德國之聲:音樂經常被理解為對自由的表達。北韓政府與音樂有著什麼樣的關係?音樂會被視為意識形態題材嗎?

利卜萊希:我不清楚,這個問題您當然要去問北韓政府了。我們只演奏和從事古典音樂以及部分流行音樂的教學。在那些與世隔絕或極權國家,先驅者總是受到排擠。不過我們可以在那演奏現代音樂。在這個方面那裡的大學非常開放,與政府層面的情況完全不同。

德國之聲:您對最新的朝鮮半島危機瞭解多少?您認為應該嚴肅對待這場危機,還是您認為這只是每隔幾年就會發生的老一套?

利卜萊希:我3月底去的韓國,正是戰爭喧囂非常激烈的時候。外界的人會問,朝鮮半島是否已經瀕臨戰爭邊緣?但是在韓國,人們卻表現得更淡定。韓國總統朴槿惠就職時曾伸手示好,而北韓對他們南部的兄弟們也有濃厚的情感上的聯繫。如果撇開政治體制,就會發現北韓族人民具有強烈的民族認同感。

利卜萊希(Alexander Liebreich)在平壤擔任客座教授,在韓國擔任音樂節負責人。2002年他通過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的交流項目首次到平壤音樂舞蹈大學任教。

採訪記者:Katrin Walter 編譯:李京慧

責編: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