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印度華人:痛苦的過去與消逝的社群

苗子/洪沙(法新社)2014年11月4日

因被懷疑是中國間諜,或是中國的同情者,出生在印度的莫尼卡‧劉9歲時與家人一道被裝上火車,送往印度拉賈斯坦邦的荒漠,關押在營地裡。

https://p.dw.com/p/1DgDA
Indien China town in Kalkutta
加爾各答的唐人街圖片來源: DW/M. Krishnan

(德國之聲中文網)爆發於1962年的印度與中國邊界戰爭持續數月,約3000名華裔在未經審判的情形下被關押在這一營地中,莫妮卡‧劉(Monica Liu)是其中之一。

這座位於德奧裡(Deoli)的營地是19世紀初英國人建立的,劉在這裡被關押了五年。她仍記得當時的酷熱、沒有學校和母親哭泣的聲音,"從早到晚"。

但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最終在印度政府未作出任何判決的情況下,家人獲釋時的絕望。

"我們身無分文,"劉在加爾各答回憶說。

印度的華人社群,其祖先來到加爾各答經商,直到52年前的那場邊界戰爭。

之後的數十年間,亞洲兩大巨人開始癒合這場在3225公里邊界上發生的戰爭的創傷。

但緊張關係仍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訪問新德里與印度總理莫迪的會晤,就因兩國軍隊在邊界上的對峙而蒙上陰影。

長期以來,在加爾各答的華人群體對曾經承受的痛苦與不公保持沉默。

只有為數極少的人願意開口,希望政府承認當年的行為是一個錯誤。

Indien China town in Kalkutta
加爾各答唐人街上的一間廟宇內圖片來源: DW/M. Krishnan

"傷口仍未癒合。承認痛苦是傷口癒合的第一步。這還從未實現,"印度華人協會會長保羅‧張(Paul Chung)如是說。

"我們沒有槍,我們什麼也沒有做。我們正在家裡睡覺的時候,突然間,半夜12點,警察來了。"

劉如今在加爾各答經營多家中餐館,她說,沒有時間緬懷過去,但她的憤怒卻並未消失。

"我們努力地工作。我們不是政客,也不是間諜。"劉說,她與家人當時生活在東北部的錫隆市(Shilong)。

"我們與中國政府沒有任何關係,那麼為什麼我們要承受那些痛苦?"在自己開的"北京"飯店裡,她坐在飯桌前說道。

逐漸消失的社群

往屆印度政府曾解釋說,關押營的目的是為了國家安全。記者阿布迪(S.N.M Abdi)說,在官方看來,事件早已結案。

"我不認為官方會正式道歉,甚至也不認為官方會做出解釋。"阿布迪正在撰寫一本有關德奧利關押營的書。"對兩國政府而言,這都是已經完結的章節。"

3000名被關押者中,多數同意被遣返回中國而首先獲釋。然而,數百名希望留在印度,或者害怕中國共產主義統治者的華人,則在營地中被關押多年。

最終,他們重返在印度的家,卻發現房屋財產不是被沒收,就是被拍賣,或是洗劫一空。

接下來是多年的受歧視,許多人走了,年輕的一代前往加拿大、美國和澳洲寻找更好的就學與就業機會。

Xi Jinping Eherengarde 18.09.2014 Neu Delhi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訪問新德里,因兩國軍隊在邊界上的對峙而蒙上陰影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 Photo/Manish Swarup

印度華人群體曾經人數達數萬之眾,18世紀初葉起以經商或木匠的身份來到這裡,煉糖或者製革。

據張介紹,如今,這一群體約4000人,大部分在加爾各答。2002年,法院判決該市製革業因污染原因必須遷出,經營此業的大部分是華人,再次受到重創。

如今,仍有一份華文報紙印刷出版,寺廟也在翻修。曾有討論對加爾各答的華人街進行翻修以保護文化遺產,然而未見實際行動。

"艱難,無法想像"

在一座中國辣醬廠的樓上,76歲的珍妮‧盧(Jenny Lu)回憶起當時警察敲門時自己心中的恐懼。她抱起還是嬰孩的女兒和2歲的兒子,帶著尿布和一個枕頭,就被帶上火車,從錫隆到了德奧裡。那是1962年。

"我們要保護你們,才把你們帶走,"她說,當時官員這樣告訴她。

儘管她感到痛苦,但盧說,被關押的四年並非毫無樂趣。

Indien China Grenzsoldaten Archiv 2008
爆發於1962年的印中邊界戰爭改變了數千名印度華人的命運,創傷仍有待癒合圖片來源: Diptendu Dutta/AFP/Getty Images

一位看守的寵物狗總是莫名地消失,--被飢餓的被關押者用以果腹。

盧的兩個孩子都出生在營地中。當她與丈夫和家人重返錫隆,發現房屋、店鋪都消失了。說到這裡,她神色凝重,"我們不得不從頭開始。"

她的丈夫借高利貸買了一台縫紉機來製鞋,盧是理髮師,找回了原先的幾位老客戶。

劉也回憶起母親在家人獲釋後如何辛勞工作,在錫隆的街上賣饃饃,直到搬遷到加爾各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