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印度電影史上的德國人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1月25日

世界上,印度電影的出版量最大,這幾乎是盡人皆知的。然而,有誰知道印度電影製造的起源同一個德國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呢?

https://p.dw.com/p/4bJZ
印度影星在孟買圖片來源: AP

1924年,印度人希曼蘇萊爾隻身來到德國。他想到德國來向電影同行取經,推動剛剛開始的印度電影事業。他帶來的設想是,將世界幾大宗教拍攝成電影系列,而系列之首便是西方的基督教。德國巴伐利亞的宗教節日不勝枚舉,希曼蘇萊爾在那裡親身體驗節日的同時,還目睹了當地人怎樣將宗教故事一一表現出來,成為一種表演藝術。他決定在巴伐利亞尋找合作夥伴,找到慕尼黑奧斯特麥爾兄弟。那時,奧斯特麥爾兄弟正開辦著一個叫做艾梅爾卡的電影製作室。

希曼蘇萊爾不愧為律師出身,他雄辯的口才很快就說服了合作者放棄起初拍攝基督教題材影片的設想,轉而將釋迦摩尼的傳說推上電影的主線。

對艾梅爾卡電影製作室來說,這一計劃不啻是一次經濟上的冒險。好在希曼蘇萊爾說,由他來負責籌集拍電影的資金。此外,人們對外國影片的吸引力還抱有幻想,這種幻想並不是空想,它有一定的事實作用依據。1921年,焦伊.麥伊斯拍攝的「印度墓碑」大獲成功,這一範例說明,外國題材影片在德國也會有市場,甚至能夠開創局面。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年代,老百姓對生靈涂碳的日子還記憶尤新,在這揮之不去的巨大陰影裡,人們產生了對神秘異國的嚮往,對陌生世界的崇拜,於是「1001夜」這樣的故事便成了家喻戶曉的大眾讀物。

現在,突然出現這樣一個希曼蘇萊爾,他不僅可以在真實地點拍攝場景,而且演員也不必重抹油彩,充當深色皮膚的南亞人。一切都是真實的!也許就會憑借這一點電影一炮打響!同UFA競爭艱難的艾梅爾卡電影製作室瞄準的是同希曼蘇萊爾合作的經濟價值。

奧斯特麥爾3兄弟中的老二弗蘭茨-奧斯騰擔當這部影片的導演。在他的率領下,設制隊終於踏上了前往印度的「探險之旅」。奧斯騰曾做過戰地記者,不畏艱險。他特別懂得可以帶來成功的秘訣。他不間斷地為國內媒體提供在印度拍攝電影的各類訊息,用今天的話說,他開始了廣告前期宣傳,或是媒體炒作。

印度自然不是德國:奧斯騰一行在印度的電影活動隊時時刻刻都有30頭大象的伴陪,它們是當地君王出於善意無償捐獻的。這些大象如同過節一般,周身披掛著金銀珠寶,價值45萬金馬克,合今天大約10萬美元。這陣勢持續了5個月之久,拍攝隊拜訪了全印度最重要的宮殿和名勝。印度的旱季炎熱難耐,驕陽下電影膠片有烤化的危險,人呢,身著戲裝大約1000名請來在電影裡跑龍套的當地人都想到樹蔭下乘涼,只有警棍才有可能將這些人重新召集到拍攝現場。

影片最後定名為「亞洲的明燈」,至少在德國稱得上是一部成功的片子。英國國王曾親自觀摩了「亞洲的明燈」。

一炮打響之後,希曼蘇萊爾很自然地願意繼續同德國同事的合作。他們繼續合拍了幾部片子,都是由希曼蘇萊爾的妻子戴維卡.拉尼扮演的主角。有一次,他們在柏林工作的時候,戴維卡親自向那時的影壇巨人弗裡茨.郎、迪特裡希以及帕布斯特求教,得到他們的指點。30年代,戴維卡成為印度紅透半變天的影星。

1934年,希曼蘇萊爾成立了自己的電影製作公司"孟買交談",實現了多年的夢想。成立公司時,奧斯騰親往印度孟買,在恭賀老友事業騰達的同時,還帶去了德國攝影師和其他工程技術人員,旨在向印度同事傳授技術以及美學方面的特殊知識。

此後,奧斯騰本人就留在了印度,常駐於孟買。後來的4年裡,由他執導拍攝了16部片子。這位在德國只被看作是「二流導演」奧斯騰現在可以在印度大顯身手了。希曼蘇萊爾把他從歐洲電影界學到的知識同他在印度受到的知識分子影響如甘地的影響相結合,拍出一系列含有社會批評因素的娛樂片。

希曼蘇萊爾的「孟買交談」成了印度電影的搖籃,很多後來成了電影界名流的演員和導演最初就是從「孟買交談」開始電影職業生涯的。孟買交談後來也成為印度幾大電影製片廠之一。

1939年8月,奧斯騰正在拍攝影片「堪感」時,被英國派駐印度的殖民總督下令逮捕。他以及他的攝影師一道被當局驅逐出境。此時,納粹已向倫敦發動了空襲。於是,影片「堪感」的後半部分是在沒有德國人的參與下完成的。

64歲的奧斯騰只好返回故鄉。在慕尼黑,他原先的艾梅爾卡電影製作室已歸順於巴伐利亞電影廠。1956年,奧斯騰去世。直到今天,他在他的祖國德國仍然鮮為人知,但在遙遠的南亞印度,作為電影之父的奧斯騰卻留下了深深的足跡。

(安娜.赫爾貝格 / 爾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