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台灣希冀吸引更多歐洲投資

2011年5月3日

近年來,台灣在經濟上與中國大陸日益靠近。大陸早已是台灣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更推動了台灣與大陸有關的生意。而台灣政府希望,台灣與大陸的靠近也會吸引更多的國際投資。

https://p.dw.com/p/118JC
Shih-Chao Cho, Generaldirektor des Büros für Außenhandel der taiwanesischen Regierung (2.5.11) in Berlin auf einem Forum zu den Wirtschaftsbeziehungen mit Taiwan
台灣國際貿易局局長卓士昭圖片來源: DW

當台灣經濟界代表介紹發展情況時,實在無須過謙。憑借創紀錄的增長,台灣已經擺脫了經濟危機。在特定產品,如筆記本或掃描器領域,世界市場也無人可與台灣比肩。台灣國際貿易局局長卓士昭近日在柏林所做報告即通過數字說明這一點。台灣令歐洲人難以置信的低稅率,以及世界領先的人均專利數,都令潛在的投資者心跳。不過,卓士昭最希望向聽眾傳達的訊息,不是擁有2300萬人口的台灣市場,而是中國大陸市場的吸引力。卓士昭所在的國際貿易局是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執筆者,而自今年年初起,該協議正式生效。

卓士昭說:"因為有ECFA,我們可以把這個機會也讓歐洲企業來利用。怎麼個利用法呢?就是歐洲的企業可以到台灣來,可以跟台灣的企業合作、投資。他們生產的產品,一則可以直接賣到中國大陸,免稅。或者是,跟台灣企業合作,一起進軍中國大陸,無論是設廠,設公司,還是設連鎖店。"

台灣企業可以將539種產品免關稅出口中國大陸。預計未來數年開放產品將增加至8000餘種。此外,中國服務業也將向台灣投資開放。屆時,台灣企業有機會向基本上處於封閉的大陸銀行業等領域投資。借此契機,台灣希望成為亞洲及中國貿易的樞紐。台灣政府也希望與其它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卓士昭說,與新加坡的談判已在進行中,與印度則在通過半官方的渠道進行調研。他也希望能盡快與歐盟展開談判。

布魯塞爾智庫歐盟國際政治經濟中心的李-牧山浩石(Hosuk Lee-Makiyama )認為,歐盟與台灣的貿易政策立場並無太大差距。他說:"這樣一個協議的談判相對簡單,而這將對某些領域,特別是服務業和汽車工業,以及訊息技術和電子行業帶來巨大好處。這意味著見效快,潛力大。但問題是,歐盟採取何種戰略與中國打交道。這也決定著歐盟與台灣的關係。"

德國企業更注重台灣科技實力

迄今為止,雙方談判的主要障礙在於歐盟希望避免得罪北京。北京向各國施加壓力,不要採取可使台灣地位上升的舉動。因此,對西方國家政府來說,與台灣簽訂官方協議基本上還是一個禁忌。德國聯邦工業聯合會的亞洲事務專員史特拉克(Friedolin Strack)認為,這一情形如今也不會改變。他認為,對德國企業來說,台灣的吸引力在於其科技水準,而不是作為貿易市場。在德中貿易中,台灣沒有扮演什麼角色。即便台灣企業部分產品無須繳納關稅,這一形勢也不會改變。

史特拉克說:"在(德國)與中國的貿易中,關稅壁壘並不是決定性的。德國企業需要的是可信賴的夥伴,重視的是如何保護技術機密。許多德國企業已經在華投資。而台灣與中國大陸減輕貿易壁壘儘管是個好的訊號,但並不會讓德國企業對台灣有更強烈的興趣。"

在德國企業看來,通往中國的道路無須通過台灣。台灣國際貿易局局長卓士昭下次訪問歐洲時,看來還是要把台灣作為高科技產地的成功數字帶過來。

作者:Matthias Böllinger 編譯: 苗子

責編: 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