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國際母語日:少數民族語言正在逐漸消亡

文雨2008年2月21日

2月21日是國際母語日,聯合國設定這一紀念日是為了促進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以及多語種化。中國擁有55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超過一億。但是儘管中國憲法中承認語言的多樣性,政府的實際操作則主要以普通話為主。少數民族中學習並使用民族語言的人越來越少。事實上,中國的很多少數民族語言正在逐漸消亡。

https://p.dw.com/p/DB2X
來了英語,去了少數民族語言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中國有超過130種方言和民族語言。根據2000年頒布的國家語言通用法,普通話和規範漢字是中國的通用語言,政府部門、教育機構以及媒體應推廣、推行普通話和規範漢字。該法也明確指出,各少數民族有使用和規範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不過旅居德國的蒙古人席海明表示,在實際生活中,使用少數民族語言會遇到很多困難。他說:"中國沒有說內蒙不能使用蒙語,但是在內蒙首府呼和浩特,你用蒙語買東西買不到,因為售貨員聽不懂。你寫信的地址用蒙語也郵遞不了。"

不僅日常生活中使用民族語言會遇到不便,年輕一代學習民族語言也會遇到困難。席海明以內蒙古為例解釋說:"原來每個生產大隊都有蒙語小學,現在蒙語小學都搬到旗裡去了。這樣一來學生去上學必須住校,一些家庭負擔不起,不但使孩子失去了學蒙語的機會,而且也完全失去了受教育的機會。當然也有一些是孩子嬌生慣養,怕住校吃不了苦。"

除此以外,例如就業等很多來自社會的其他壓力也迫使年輕人必須首先掌握流利的普通話,而不是民族語言或方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辦事處的貝阿提斯‧卡爾頓表示:「對於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來說,普通話非常重要。這並不是說在小村鎮,而是在省城或者其他地方找工作。我覺得,很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更好教育、擁有更好事業發展的家長會認為,普通話要比自己的民族語言更加重要。」

雖然推廣普通話有利於交流和中國的經濟發展,但越來越小的使用範圍卻使民族語言前景堪憂。貝阿提斯‧卡爾頓表示,目前中國50%的民族語言都受到了威脅,很多語言只有老年人在相互交流時才會使用。更有大約20種語言由於使用者太少已經瀕臨消亡。

旅居德國的蒙古人席海明認為,要想保護民族語言,必須為其創造一個良好的文化環境。他表示:「在內蒙地區應該讓學術職稱評定可以使用蒙語,或者讓領導幹部必須掌握蒙語。必須要有社會需要和實用的一面,蒙語才能發展。」

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副主任黃行認為,中國政府雖然為保護少數民族語言採取了一些措施,但是卻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這些語言消失的趨勢。他說:"國家要發展、要統一、要穩定,要現代化,這個大目標是不能變的。所以在這樣一個前提下,地方化,包括少數民族語言、方言的保護不可能有一個很好的效果。他只能相對延緩語言消失的時間和速度。但是總體的趨勢和方向是不可改變的。這是一個非常遺憾的問題。"

黃行還表示,除了民族語言受到威脅,中國語言規範政策還可能導致那些不會說流利普通話的人淪為社會底層:「百分之三四十的中國人不會講普通話,這些人參與現代社會生活的機會就會少很多,例如很多訊息他們就不能瞭解。這對他們肯定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