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在德華人系列(5):中文學校校長

德國之聲 邱璧輝2005年6月18日

下學了,小朋友三五成群的走出教室,校長雲慧群女士還在教室內和家長們談話。雲女士是波昂中文學校的校長。全校只有3個班級,共28名學生,年齡從6、7歲到17、18歲的都有。

https://p.dw.com/p/6nUs
雲校長在她的學校門前圖片來源: DW

雲校長提到創辦這個學校的原因:「我們的學校成立了差不多2年,當初是由巴特哥德斯貝格的中文學校分出來的,我們當初不大滿意那裡的教學品質,因為在那裡是用德語教課的。」

這所純粹民辦的學校,如今每周六下午從12點到3點半,在波昂後火車站的一處市政府的交誼廳上課。幾位任教的老師每次拿些微薄的鐘點費,學生家長平均分攤這些費用,除此之外,家長不用繳納其它費用。教材全來自中國,使用的是2002年中國國家教委審查通過後的一般學校正常使用的教課書,而非為海外中國學生所特別設計的課本。

雲校長承認,這樣的課程對於在海外生長的華人子弟是很難,但是大家仍然勉力而為。

Chinesen in Deutschland: Chinesische Schule
圖片來源: DW

為什麼家長們希望他們的子弟學中文?學中文的好處在哪裡?雲校長說:「第一,這些學生主要是來自中國家庭,中國文化對他們的影響很深。他們都長著一張中國臉,如果全然不會中文,在心理上會是個障礙。再者從未來的角度來看,如果多會一種語言就多一個機會,對以後的工作都會有幫助,真的是只有利沒有弊。」

雖然學生都明白這個道理,但真要做起來其實很困難。因為德語幾乎是這些學生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語言,現在被父母強迫,在課余時間,去另外學習一門語言,自然所有的小朋友都叫苦連天。

雲校長對中國小孩和德國小孩作了一下的比較:她認為中國家庭管教小孩比較嚴格,特別是在學習上,父母通常抓得比較緊,德國人的教育原則是放任小孩自由發展。中國家長定下許多框框,讓小孩學習不同的項目,強迫他們去學,這樣使他們失去了許多的想像力和創作能力。這是一種文化上的衝突。雲校長現在的心得是,兩方面應該兼顧一下,不要逼小孩死讀書,因為以後不但要智商高,還得要情商高,因此小朋友除了加強課業之外,也應該學習和人以及社會打交道,雲校長認為,這一點德國人做得比較好。

Chinesen in Deutschland: Chinesische Schule
圖片來源: DW

1989年雲女士31歲時,以訪問學者的身份來德國,後來留在德國學習,之後又在此地工作。轉眼間已經過了16年。兒子4歲來德國,中間曾在中國上了兩年小學,因此聽、說中文都沒問題,但是要讀和寫中文就有些吃力,儘管如此,小孩對中國文化的認同還是很深的。他雖然擁有德國護照,但是一點也不覺得自己是德國人。

雲女士之所以滯留德國如此久,主要的原因是希望兒子可以繼續他的學習。她承認,雖然來了16年,但因為意識形態,思想,文化和生活習慣上的不同,她作為一個外國人很難真正融入德國社會。

雲女士覺得德國人很勤勞,組織能力很強,但是近年來有個事讓她隱隱約約感到不安。她提到,德國內部本身有問題,比如失業問題,卻往往把責任推到外國人的身上。其實德國人首先應該解決自身的經濟和社會上的問題,而不是將一切的問題歸罪於在德國的外國人。也因此:她並沒覺得自己是德國人,也不想做德國人。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