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多家公益基金建立網站 提高訊息透明度

2010年7月12日

近年來,中國出現了不少公益性基金會以及其他非政府組織,而社會捐贈是其資金來源的一個重要部分。但這些捐贈使用的透明度卻遠遠不及基金會本身的發展速度,基金會中心網希望能夠改變這一現象.

https://p.dw.com/p/OGqd
中國人為汶川地震捐贈超過1000億人民幣,誰知道,捐贈用在何處了?圖片來源: AP

截止到2009年末,中國境內的基金會已達1800多家,其中,2004年首次出現的非公募基金會每年以新創辦200多家的速度發展,目前接近900家,同公募基金會的數字相當,已成為民間慈善事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2008年5月的汶川地震後,中國人為賑災捐贈的款項超過了1000億人民幣。

披露訊息的嚴峻性

在這一背景下,基金會的公信力以及訊息公開、捐款使用透明度等一系列問題,便越來越多地引起社會各方的關注。今年7月8日,35家基金會及非政府組織在北京舉行了"基金會中心網"啟動儀式。這一網站設定的最主要的目標之一便是"訊息披露"。該網站負責新聞編輯的王翬女士對德國之聲談到基金會中心網的目標時說:"公益組織需要把它的基本訊息如財務訊息、項目訊息乃至捐贈人的訊息逐步在網上公開,以便於社會大眾都能查閱到。這是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此外,該網站還向基金會組織提供各類專業服務。王翬承認,訊息披露已成為基金會發展道路上的一個嚴峻問題:"公益事業在中國已發展了20 、30年,捐贈額逐年遞增,尤其像在08年汶川地震、今年玉樹地震以及其他大型災害面前,社會捐贈浪潮一波高過一波。但事實上,公益機構在使用這些捐款的透明度的問題,一直遠遠落後於他們接受捐款的速度。"在她看來,如果不能妥善解決這一領域的問題,那麼,包括基金會在內的公益事業很難保證其持續性的發展。如果有一天,它們失去了公眾的信任,很可能就會變得無以為繼了。

基金會的公信力在降低

清華大學政治學教師、中國非政府組織專家吳強博士認為,目前,基金會等公益組織的公信程度正在降低,這是因為"國內的基金會以及非政府組織在法律缺失的狀況下,尤其是一些有政府背景的基金會,它們在實踐當中出現了很多誠信問題,對捐款人不夠負責的問題,有的甚至將捐款放到財政裡面。這些都是同公益組織以及基金會目標的相當程度的背離。這也導致了它們在社會上公信力的下降。"

基金會的"自救"行為

不僅如此,吳強博士還認為,基金會和非政府組織創辦中心網公佈訊息,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自救"行為。他說,目前的狀況比較微妙,政策制定部門對基金會的公益性以及它們扮演的社會角色的定位,到底應該推廣到什麼程度,還是持相當的謹慎態度。

他說,與官方註册的基金會相比,大量草根性質的非政府組織和一些非正式的基金會目前面臨的處境更加困難,像萬延海的"愛之行"研究所資金短缺的問題,還有去年出現的"公盟"事件。去年,公盟法律研究中心遭到偷稅漏稅的指控並被官方取締,創辦人許志永被公安帶走,後來在繳納罰款後才暫告了結。吳強認為,"它們反映出,真正獨立的非政府組織和基金會,都面臨很多法律障礙。在這種情況下,1800多家顯然是註册的基金會,推出一個提高社會公信力的中心網,當然有很積極的正面意義。但它是否能排除瓶頸,消除障礙,還有待觀察。"

新創辦的基金會中心網既不是行業協會也不是聯合會。它目前以一個項目的方式在運作,並以自願的原則,借網站為平台,公佈基金會的各類訊息。換句話,如果某家基金會不願意公佈訊息,公眾就沒有辦法在網上查閱到該家基金會的相關訊息。這是向全社會提供的一個客觀渠道,大家可以一同來判斷,哪家基金會目前處在什麼狀態。王翬說,"這也是給基金會造成的無形壓力。我們不作評判,我們只提供平台。"

作者:李魚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