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天安門的往日幽靈"

2010年12月13日

是政治革新還是僵硬控制?中國領導人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對諾貝爾和平獎的反應似乎表明更傾於後者。然而,中國要完成新的大躍進,不僅需要新技術以及對科研和教育改革的投資,也需要更多的政治自由。

https://p.dw.com/p/QWnM
圖片來源: AP

奧地利《新聞報》12月12日在"天安門的往日幽靈"一文中寫道:"中國的領導人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中國必須成功進行下一個大躍進,即從農業和工業社會到以網路为基礎的知識和教育改革。為此,它需要新技術以及對科研和教育改革的投資,或許也需要更多的自由。對此,至少進步的共產黨人是清楚的。然而,北京對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人權活動家劉曉波的反應卻表明全然不同的方向。"

該報說,這種政策在社科院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於建嶸看來是"僵硬的穩定",目標是"絕對的社會穩定",通過國家權力和意識形態對所有社會組織進行控制來實現。其弱點顯而易見:"僵硬的穩定缺乏任何活力,沒有緩沖區。"

該報還說,於建嶸在夏天就寫道,主要在關鍵時刻統治者會陷入高度緊急狀態,採用一切手段來"維持專制"。"他以此正確預見到國家安全部門在授予和平獎時的所作所為。"該報強調:"於建嶸並非持不同政見者,而是國家社科院的著名社會科學家。"

該報還提到:"甚至參與起草當前的五年計劃的思想家們也為社會和諧擔心。北京清華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教授在接受《北京周報》採訪時表示,有必要克服社會鴻溝。……"

針對某些西方觀察家對中國發展前景的"振奮",該報指出,倒是中國人自己比較審慎。前谷歌中國總裁李開復批評中國 "不當的教育制度",認為隨波逐流的壓力和死記硬背的強制阻礙了學生的創造性和革新精神。該報寫道:"然而,鼓勵青少年批判地思考、公開地討論和提出異議,是不大符合共產黨獨裁要求的政治制度的。"

"人民的意願不可阻擋"

該報認為,"改革派使90年代的全方位改革的口號復甦。按照這個模式,政治、法律和社會改革必須伴隨市場改革而來。……"該報提到今年10月以毛澤東前秘書李銳為首的一批離休老幹部呼籲言論自由和現代新聞法,"他們抱怨,甚至連中國總理溫家寶的言論都被壓制,他在CNN(採訪時)主張更多的自由時說'人民的意願不可阻擋,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該報指出:"這句話是現代中國的締造者孫中山的語錄,在1989年下台的傾心改革的中國總理趙紫陽的回憶錄裡也可以找到。其回憶錄《國家的囚徒》一書在中國被禁。該書顯示,1989年黨內改革派在爭取更多的民主時輸給僵化的共產黨人。天安門大屠殺後,趙紫陽被軟禁。直到1992年以後才重新進行經濟改革,可是卻沒有人敢於問津政治改革。1989年的噩夢影響太深了。"

文章最後說,"這個圓圈是由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完成,2001年出版的天安門檔案確認, (1989年)6月4日4點4分,劉曉波要求大學生和平離開廣場,以避免流血。北京的權力精英不願回憶1989年的那些戲劇性日子,因為,當時爭論的問題至今沒有得到答案。"

摘編:林泉

責編:瀟陽

以上文字摘自或編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