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報導折射中東複雜的國際關係

2011年2月24日

到了周三,歐巴馬總統才對利比亞局勢發表了講話,稱人民的流血是駭人聽聞和不可接受的,他希望全世界用一個聲音說話。他下令國家安全小組在處理利比亞危機時準備好所有的選項。而美國同歐洲在對待利比亞問題上的選項並不多。

https://p.dw.com/p/10Oq3
逃離利比亞的埃及工人圖片來源: AP

雖然此前美國國務卿克林頓已對利比亞政府鎮壓本國的行徑進行了嚴厲譴責,但並沒有點卡扎菲的名字,也沒有提及可能採取的制裁措施。克林頓為這樣做找出的理由是,希望保證數千名美國在利比亞公民的人身安全。

美國擔心伊朗的影響擴大

事實上,美國還存在一個擔心,即北非、中東局勢動蕩之後,伊朗可能乘虛而入,在該地區壯大自己的勢力。本周,在臨時執政的埃及軍方的許可下,伊朗的兩艘軍艦自1979年伊斯蘭革命以來首次穿過蘇伊士運河。《紐約時報》的一篇報導分析道,美國盟友沙烏地阿拉伯主要信奉伊斯蘭遜尼教,而伊朗公民的大多數則是什葉派。現在,隨著阿拉伯國家接連發生政局動蕩,這兩個國家爭奪該地區影響的所謂"平衡"也被打破,沙烏地的影響在下降,伊朗的影響在上升。

上周末,沙烏地發生了零星的抗議活動。阿卜杜拉國王周三宣佈了一項價值為100億美元的福利計劃,幫助年輕人結婚成家、買房或者開公司。《紐約時報》認為,此舉被看作是走在動亂之前、防患於未然的措施。這篇文章還報導說,阿卜杜拉國王同巴林國王進行了會面,談論怎樣遏制什葉派的政治崛起。他們共同譴責該地區的什葉派對伊朗效忠。但該地區的什葉派在駁回這種指責的同時稱,他們是在支持反對派的民主運動。

美國的另一個擔心是以色列的國家安全。《紐約時報》的報導寫道,中東地區民眾示威的起因原本是國內問題,但它們以掀起了一場全局的變革,三個支持西方主張同以色列合作、同哈馬斯以及聖戰組織鬥爭的國家埃及、約旦河沙烏地全都進入動蕩期。該文援引一名專家的話說,"沙烏地遭到伊拉克、敘利亞以及黎巴嫩的圍堵很是著急;葉門的局勢很不穩定,巴林的前景也是未知數。""他們都擔心這一地區成為伊朗展開行動的地方。"而伊朗是以色列的敵人。

德國經濟界不同意制裁利比亞

德國雖然是購買利比亞原油的第二大國家,但德利兩國間的交往並不密切。利比亞政府鎮壓示威活動後,歐盟除譴責之外沒有做出具體行動。德國媒體一片嘩然。《商報》報道,"義大利出於擔心新一輪難民潮,阻止了由德國和法國提出的制裁措施。"制裁措施包括武器禁運、限制入境以及凍結卡扎菲家族的資產等。

德國經濟界拒絕對利比亞採取經濟制裁的措施。德國批發外貿聯邦聯合會主席博爾納(Börner)說,"可能產生這樣的危險,即應該得到幫助的人卻恰好被削弱了。"而且,目前的商品交往已經中斷,所以已用不著制裁。

義大利同利比亞的特殊關係

位於歐洲中部的德國,暫時不要為北非難民的問題所困擾。德國聯邦内政部长德梅齊埃在接受德國電視台採訪時宣稱,德國不會接受諸如突尼斯的難民,他的理由是"德國沒有能力解決全世界的問題",此外,德國去年接收了大約4萬名难民,而義大利同期只接收的難民不足7000人。但目前北非尤其是從突尼斯出逃的難民首先抵達的歐洲国家便是義大利。僅在過去數天,抵達蘭佩杜薩小島的人數就超過了6000。人們估計,一旦天氣轉好,來自非洲的難民會增至數十萬。據《世界報》的报道,義大利內政部長馬羅尼(Roberto Maroni)說,問題不是突尼斯,而是利比亞。他說,基地組織稱支持利比亞的反叛力量。现在,義大利疾呼解決利比亞難民問題必須從歐盟層面動手。

義大利同利比亞的關係非同一般。历史上,義大利曾於1911年至 1943年是利比亞的宗主國。兩國的經濟交往也非常密切。義大利需要的12%的天然氣以及四分之一的原油來自利比亞。

李魚綜合報導

責編:凝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