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秦剛出局對中國外交產生何種影響?

2023年8月1日

時評人鄧聿文指出,但在對秦剛消失的討論中,人們更多關注的是他消失和被免外長的原因,內部是否出現了權力鬥爭,此事對習近平的影響等。對秦剛事件給中國外交可能帶來的衝擊,則探討的不多。然而,這個問題不能忽視。

https://p.dw.com/p/4Ud6j
秦剛被認為是習的親信
秦剛被認為是習的親信圖片來源: Suo Takekuma/Pool via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秦剛被免外長,是習近平在其開啟三連任後出現的首次人事危機。由於他被認為是習的親信,深得習信任,正當被外界看好,在外長任上幹得風生水起,大展拳腳的時候,突然在公眾視野中消失近一月,並被免外長一職。鑑於大國外交的重要性,秦剛這種非正常去職按理會對中國外交帶來一定影響。

不過,到底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否可控,需要細細分析。

外交作為一門職業,說難也難,說易也易,它不像一些職業,有很高的門檻,外交看似誰都能做。可要做好外交,則很不容易,涉及對時局的判斷、外交理念以及具體的人際交往的技巧。因此,外交的好壞,相當程度取決具體負責外交事務的那個人即外長的表現。

一般來說,外交分為決策和執行兩個層面。在任何國家,外交戰略和政策都由不同的利益集團共同塑造,外長則在其中起著獨特的重要作用。這從在多數國家,外長都是內閣的主要成員可見一斑。他們深度參與一國外交的制定,而非只是外交政策的具體執行者。但中國的情況有些特殊,由於黨是領導者,凡國家大事,包括外交,皆由黨來決策,而在這個核心的決策層裡,外長並不是最有權力的人物之一,中國的外長除了某些特殊時期和特定人物,最多是政治局的一個成員,這些年也就做到國務委員,因此,在國家外交戰略和政策的制定中所起作用,沒有西方國家那麼大。

這種情形在習近平時代更顯突出。習大權獨攬,國家的大政方針皆由己出,他會參考乃至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智囊和屬下官員的意見或建議,但不會受他們左右。外交因涉處理國與國的關係,對比其他部門有著獨特性,習可能會更多聽從外交部門的專業意見,外長還是能夠發揮較大作用,然而習不會因此將外交決策大權與外長分享。這是獨屬於他的權力。

從中共建政後的外交歷史看,改革前的近30年,外交大權掌握在毛澤東和周恩來手上。毛是主要的外交決策者,周則是毛的外交助手,輔助毛設計中國的外交路線,中國外交的大的原則,如不結盟是由周制定的。外長只是具體負責外事活動,是外交路線和政策的執行者。改革開放後,鄧小平確立了中國外交的總方針,即韜光養晦。在前30年,雖然領導人換了幾個,但鄧的韜光養晦外交政策和路線都能得到較好執行,在這個方針的指引下,每個領導人根據不同的任務和約束條件,外交的側重點會有不同,可基本思路不會有大的變動。就此而言,中國外交有很大的傳承性。

到了習近平,他拋棄鄧的韜光養晦,憑借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在外交上變之前的守勢為攻勢,主動出擊,要塑造有利中國發展的外部戰略環境。習對前30年這個一以貫之的外交路線的改變,究竟受誰的蠱惑,或者完全是自己的構思,外界無處知曉,然按理他會諮商時任外長也即王毅的看法。當然我們現在知道,在中國的政治文化下,外長不可能反對領導人的外交政策,更多是贊同和附和,假如習的外交思路的轉向不是外長向他獻策的話。

前已指出,黨是國家外交政策的制定者,在黨中央層面,設立了中央外辦主任一職,代表黨負責外交工作。這是中國真正的外交決策機構,是中央領導人外交事務上的參謀。外辦主任和外長,一個是黨的系統,一個是政府系統,組成了中國外交的雙領導體制。但外辦主任的政治地位比外長高,外長實際是他的副手。有鑑於此,外辦主任一般由老資格外交官擔任,多數是由外長轉任而來。比如王毅在卸任外長後被任命為中央外辦主任,而在王毅之前,楊潔篪也是先做外長再被任命為外辦主任。

消失一個月後 秦剛被免去外長職務

秦剛在接任外長前,雖然做過副外長和駐美大使,但理論上即使在外交部,也沒有太大話語權,因為在他之上,還有外長和黨委書記。不過,由於中美關係的特殊重要性,駐美大使在外交系統是一個重要職位,某種程度上比副外長還重要,中國歷任駐美大使,都由副外長出任或者卸任後轉做副外長,秦剛和現在的駐美大使謝鋒之前皆是副外長。就此而言,駐美大使一職一般都由領導人看中的人出任。秦剛不僅做駐美大使,而且在駐美大使任上又被習選中做外長,並出任國務委員,這說明在他做外長前,其份量在外交部實際已經有了,因而他的外交理念和做法,可能對習會構成一定影響,等到接任外長,這種影響會更大一點。從這個角度說,現在他被免外長,中國的外交,尤其是按他想法而推進的一些外交活動和佈局,會受波及。

然而,話也說回來,秦剛對習的外交影響是執行層面的,做法上可能比前任圓潤一點、靈活一點,而非表現在外交理念、戰略和政策上;換言之,秦剛不可能向習提出不同的、新的外交思路和主張。因為在這些方面,外界沒有看到在他半年的外長任上有明顯改變,他實際更多還是一個執行者的角色,在忠實執行習的外交路線和戰略,只是在具體事務的處理上,其手段和做法可能跟王毅不同。假使秦剛有自己的一套外交想法和思路,試圖去改變習,也是沒來得及被習接受就夭折。坊間傳言,他這次出事,是被王毅構陷打壓,若這是真的,那他在同王毅競爭對習的外交影響力上,輸給了王。

王毅有沒有動機打壓秦剛?假如秦剛確實仗著習的信任不把王放在眼裡,直接越過王向習匯報,王有可能會妒忌和打擊他的。不論真實情況如何,在他被免後,接手的是王毅。而過去10年,雖說習是主要的外交決策人,可王毅還有楊潔篪是兩個重要的操盤手,為習的外交路線作了最大「貢獻」。楊潔篪在20大後退休,王毅接替楊的外辦主任職務,更上層樓,在外交政策上比過去有更多發言權,因此一定程度可說,中國目前的外交,也可看作王毅的「外交」。故而秦剛的去職,對當局的外交,基本不會產生明顯影響。外界看到,秦剛消失的這段時間,王毅穿梭在國際場合。故而秦剛的去職,對當局的外交,基本不會產生明顯影響。他留下的空白,迅速被王毅這員外交老將填補。

鄧聿文為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誌共同主編。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