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對中國發展援助的批評過分了"

2011年8月20日

針對西方媒體普遍關於中國對非洲援助政策的批評性報導,《時代周報》提出"另類意見",認為"西方有關中國發展援助政策的公眾輿論,在3個方面錯上加錯,即援助的規模、原材料的作用以及對執 政和人權的影響。"

https://p.dw.com/p/12KVt
Presseschau China in den deutschen Medien 2. DW-Grafik: Per Sander 2010_06_18_presseschau_chinesisch.psd

這篇由波昂大學發展研究中心(ZEF)的鮑姆加藤(Philipp Baumgartner)、德國發展政策研究所(DIE)的貝格爾(Axel Berger)和華盛頓的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IFPRI)的布羅伊蒂加姆(Deborah Brautigam)撰寫的文章寫道:"在西方媒體經常讀到,是中國斷送了西方通過發展政策在非洲促進善政和人權的努力。但仔細觀察就會看出,北京投票贊 成制裁利比亞,敦促蘇丹允許聯合國和非洲聯盟的聯合維和部隊前往達爾富爾(Darfur),並且促動穆加貝與辛巴威反對派組成聯合政府。卡扎菲的利比亞 沒有得到中國的發展援助,蘇丹和辛巴威得到的很少。雖然沒有禁止中國的企業和銀行與這3個棄兒保持業務關係,總體上沒有證據說明北京在非洲更喜歡與獨裁 和糟糕的政權合作,而不是與民主政府合作。相反,中國在非洲最重要的夥伴中也有穩定的民主制國家如南非、加納和毛裡求斯。"

作者指出,"……公眾對於中國在非洲活動的基本模式的討論是錯誤的,這當然並不是說中國的所作所為沒有污點。中國對非洲的發展援助政策面臨一系列問 題,包括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結構的影響、援助的一般透明度以及與其它援助者之間的協調。非洲就業者對糟糕的報酬和勞動條件的抱怨越來越多,就像在中國一樣, 抱怨的數字不斷增長。

"德國關於何謂發展政策及目的何在的批評性公眾討論,我們理解主要是不同觀點的反映。對於仍在竭力對付本國巨大發展問題的中國而言,發展合作是一個 手段,可以用它碰撞出一個給參與各方帶來益處的經濟合作。從德國角度看,這種看重(自我)經濟利益的做法顯然是值得懷疑的。西方常常將非洲僅僅看作貧窮和 暴力的大陸,更應該成為慈善工作的目標,而不是像中國人那樣把它看作是投資機會。最後,這種批評可能受到許多西方發展援助者頑固的家長製作風影響,他們自 以為知道'如何去發展非洲'。於是,中國若有不同做法,就肯定是錯的。"

"不應指責中國"

作者批評說:"可是,從德媒關於中國對非洲的發展援助政策具有傾向性的描寫中,我們更看到一個廣泛傳播的負面中國形象。BBC的最新民意調查表明, 歐洲公民、尤其是德國人以很大的不信任態度對待中國,首先是因中國不斷增長的經濟實力。在這個背景下,許多媒體報導滲透著這種恐懼,影響著我們對於中國不 斷增強的全球角色各方面的看法,是不足為奇的。令人吃驚的是,德國公眾幾乎完全無視其它民主的新興工業國如印度或者巴西在非洲不斷增強的活動,即使其模式 更像中國的,而非西方的發展合作模式。

"對中國發展援助政策的拒絕態度,模糊了我們對非洲政府和社會所起作用的視野。其實,它們需要哪一種國際援助形式,結成什麼樣的夥伴關係,應該由它 們自己掌握和決定。不應指責中國,而應討論我們如何加強非洲的政府和社會,讓它們與傳統的和新興的援助者平等相待,保障所提供的援助與非洲的民族發展戰略 相協調。"

摘譯:林泉

責編:洪沙

以上內容摘自或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