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小小馬鈴薯的前世今生

Guenther Birkenstock2008年2月3日

馬鈴薯(馬鈴薯)原產自南美,今天,亞洲的馬鈴薯種植面積居各大洲之首。全世界的馬鈴薯年產量超過3億噸。德国总理梅克爾說,馬鈴薯是典型的德國食品。聯合國還將馬鈴薯定為2008年的年度農作物。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一下馬鈴薯的文化史。

https://p.dw.com/p/D1gz
世界第一大眾食品圖片來源: BilderBox

馬鈴薯踏上歐洲大陸,是在16世紀。當時,西班牙人征服了南美洲,並從那裡帶回了大量的黃金、熱帶水果、巧克力,還有馬鈴薯。但這些靠武力征服的發現者並沒有意識到馬鈴薯的經濟和營養價值。德國波昂大學民俗學家君特-賀什飛德介紹說:「儘管這些征服者也曾看到南美人食用馬鈴薯,但他們把馬鈴薯帶回歐洲還是作為一種新的植物品種。所以,馬鈴薯最初在歐洲是被種植在植物園裡觀賞,並不供人食用。」

在南美洲,人們早在公元前800年就開始將這種富含多種維生素的塊莖用於果腹了。最早種植馬鈴薯的年代則更為久遠,可以追溯至人類開始紀元前的2500年。在歐洲,很長時間裡,人們只是覺得馬鈴薯的花很好看。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王後瑪麗-安東尼就很喜歡在頭髮上插幾朵紅色、白色、紫色的馬鈴薯花。

Kartoffelblüte
當年貴族的裝飾-馬鈴薯花

普魯士國王弗利德裡希大帝似乎看到了馬鈴薯的價值,但他的國民習慣於以穀物作糧食,不願改變口味。傳說,弗利德裡希因此命令士兵嚴格看管一片馬鈴薯地。有好奇的人忍不住偷偷拿走幾塊塊莖,這時候士兵就假裝沒看見。民俗學家賀什飛德說,這只是一個傳說:「最初,馬鈴薯被認為不夠高檔。只有奢侈品人們才有興趣嘗試,例如茶、咖啡、巧克力,以及香料。」

到了18世紀末,馬鈴薯逐漸爬上了人們的飯桌。學者認為,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是其中的決定因素:人口不斷增加,氣候狀況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以前的主要糧食作物穀物不足以滿足人們的營養需求。人們急需一種新的提供熱量的食物。賀什飛德說,「十八世紀七八十年代,歐洲的雨季持續不斷,夏季十分潮濕。土壤含水量大會影響穀物生長,對馬鈴薯卻有益無害。「

於是,19世紀,馬鈴薯成為貴族飯桌上的新寵。又經過數十年後,終於進入了尋常百姓家。人們烹調時,給馬鈴薯加上調料,或者磨成粉和麵粉攪在一起,做成大丸子煮食。一直到二戰後,德國人每年人均吃掉200公斤馬鈴薯。

到了二戰後的經濟騰飛時期,德國人的興趣轉移到肉類、脂肪和糖等食品上。馬鈴薯受到冷落。到了上世紀70年代,比薩餅、炸土豆条和義大利面成為最受歡迎的菜餚。如今,德國人均每年消耗馬鈴薯約70公斤。其中四分之三都被加工成炸馬鈴薯條和馬鈴薯片兒等大眾食品,儘管馬鈴薯的命名是從最昂貴的植物塊莖——松露轉化而來的。賀什飛德教授說,「上世紀初,馬鈴薯還有很多名字。德語裡的馬鈴薯這個詞來源於松露,因為兩者都生長在地下,德語還把馬鈴薯稱為「長在地下的梨「,今天這些說法已經消失了。「

但馬鈴薯並沒有消失。近年來,一些傳統主義者、耕種綠色作物的農民和美食家紛紛呼籲,維護馬鈴薯的種類多樣性。馬鈴薯還將繼續成為我們的盤中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