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就日本歷史觀和外交走向訪日裔專家酒枝龍馬

採訪記者:洪沙2007年7月6日

在「盧溝橋事變」紀念日到來之際,中日關係又被提上了國際社會討論的中心話題。針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對美國國會就慰安婦問題的決議不做理睬的強硬態度,就中日關係的走向問題,德國之聲記者採訪了德國全球和區域問題研究所亞洲問題研究室研究員酒枝龍馬(日裔)。

https://p.dw.com/p/BCr6
溫家寶四月訪日時的握手圖片來源: AP

德國之聲:日本國內怎麼對待參拜靖國神社這個問題?

酒枝龍馬參拜靖國神社這個話題在日本內部也引起了不少爭議。一方面有人持反對意見,認為這種行為不妥;但是也有一些社會力量支持這一行為,認為日本的首相和其他政界高層有權利參拜戰爭死難者。也有些人認為應該把這個問題冷處理。

德國之聲:您認為部分日本國民支持參拜靖國神社的原因是什麼?

酒枝龍馬當然,一方面可以說,去靖國神社或是佛教寺廟祭拜祖先,是日本人的一種風俗;但是另一方面,單從「靖國」這個名稱及其被賦予的象徵意義就可以看出,它是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的。日本的政界想試圖通過參拜靖國神社這一行為推動日本外交實現戰後的自主化,在涉及歷史的問題上堅持自己的立場。

德國之聲:對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的行為,只有中國和韓國的抗議最激烈,而在其他同樣受過日本侵略的東南亞國家,我們卻聽不到什麼聲音,您認為這是為什麼?

酒枝龍馬這是一個很重要、但也很難回答的問題。當然有些西方國家認為東南亞一些國家對日本侵略歷史的認知和其他國家不同,是因為它們70年代以來和日本經濟上的密切聯繫。但是我覺得也不能說東南亞國家對此就是完全沉默或贊許。比如就慰安婦的問題,菲律賓政府就提出過異議,從台灣也能聽到抗議的聲音;印尼也曾經提出日本應該承擔戰爭的責任。當然北韓、韓國和中國是通過明確的抗議來表示不滿,但是就它們之間也存在區別。比如說最近的慰安婦問題,與2005年歷史教科書事件和在反對日本入常問題引起的強烈抗議相比,中國政府這次的反應還是比北韓和韓國政府更加謹慎一些。

Zweiter Weltkrieg USA Japan
承認侵略罪行就那麼難嗎?圖片來源: AP

德國之聲:您多次提到慰安婦問題,為什麼對於日本政府來說承認這一事實這麼難呢?

酒枝龍馬現在日本政府需要強有力地推動日本政治的正常化,一些在二戰後成立的特殊機構要更名改制,一些業已形成的認識要加以改變,這也是為了日本在外交上能樹立一個充滿自信的形象。而對侵略罪行的承認,有悖於日本政治正常化的願望和在國際上的自信正面形象。

而在慰安婦問題上,日本政府不斷地把事情相對化,比如討論當時慰安婦是被迫賣淫還是自願的,日本作為一個民族、一個集體要不要承認戰爭罪行,這在我看來都是迴避陰影、維護形象的做法。

德國之聲:但是如果日本承認了慰安婦這個事實,不是可以更好地改善它的國際形象嗎?

酒枝龍馬當然我們要具體看是在哪些國家心中的印象了。比如美國國會上周通過了一份要求日本政府就「慰安婦」問題進行正式道歉的決議。還有許多歐洲國家,比如德國,時常強調它們對於歷史的認識和日本不同。當然還有中國、北韓、韓國和東南亞國家對日本的印象。我覺得這裡還涉及到民族認同的問題。當前日本政界盛行一種觀點,日本應該走自信、自主、正常化的外交路線,應該強調自己的國家特性和民族性。

德國之聲:類似日本歷史教科書事件在德國是不可想像的,為什麼在日本就發生了呢?

酒枝龍馬我覺得主要是因為對過去的認識在二戰後的幾十年被人們拋在了腦後,日本社會中也沒有形成足夠的力量來促成以自我批評的角度來撰寫歷史,六十年代以來也出現過一些日本歷史學家反對文部省的教科書,八十年代初,中國、韓國政府開始對這一問題提出批評和抗議。在這方面,日本政府在例如參拜靖國神社和慰安婦問題上更多的是採取一種捍衛民族認同,為自己的國家辯護的態度,而沒有進行必要的自我反省。

德國之聲:您認為儘管現在中日之間有這麼多矛盾,兩國關係還是有改善的可能嗎?

酒枝龍馬我覺得自從安倍晉三政府上台以來已經有了改善。他上任之後在訪問美國之前就先訪問了中國和韓國,儘管這只是作出一種象徵性的姿態。當然溫家寶總理訪日也非常重要。多年以來,中日關係處於一種矛盾狀態中:一方面兩國在經濟貿易上聯繫密切,相互依存;另一方面在政治和外交層面上兩國關係又常常因為歷史問題降到冰點。

當然,為了改善兩國關係,我個人覺得從日本角度來說應該認真討論和試圖解決歷史問題,而中國方面也應該做出努力。比如現在人們已經開始嘗試組織中日歷史學家會面,將來可能雙方共同撰寫歷史教科書,當然現在還只是小心翼翼地走了幾步,但是也不排除未來兩國會在政治外交層面上也建立良好的關係,而不是僅限於經濟上的相互依賴。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