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070909 Mythos Schiller

2009年11月10日

古典文學家席勒今天不再是最叫座的作家了。他的作品在中學課本中逐漸消失。但以席勒命名的學校,街道及廣場在德國仍比比皆是。這證明,推崇席勒是當時的社會現象,而在19世紀中葉達到高峰。這也是新生資產階級進行民主革命,建立民族國家的時期。

https://p.dw.com/p/KSOT
在德國,很多城市都有席勒的雕像圖片來源: DW

1859年,德國上下紀念席勒誕辰100周年時,就唱頌著這首歌。居住在科隆的歷史學家奧托丹講述道:"當時直到小城鎮都有自發的慶祝席勒誕辰的活動。教師、神甫及學者手裡都拿著歌篇。到處都有彩車。第一個工人俱樂部也在那時誕生了。人們都陶醉了。可以說這是德國19世紀最大的群眾慶祝活動。"

奧托丹強調說,這是一種政治的陶醉。1848年失敗的革命僅過去10年。王公貴族仍舊是德國的統治者。但建立統一德國的理念仍舊沒有被遺忘。而誕生在100年前、只活了46歲的席勒仍被人們狂熱地崇拜著,並被人民看作是反專制的先驅。奧托丹說:"席勒一直在努力地抗爭著專制。他具有高度的社會和政治敏感。"

不久之後,新生的工人運動將席勒看作是勞動人民的同盟軍。奧托丹講述道:"解放運動完全吸收了19世紀前半葉的共和精神。包含席勒《自由頌》的第九交響樂給工人運動造成很大的影響。除夕之夜,第九交響樂是必演的節目。"

席勒在他的有生之年便是一個神話,一個傳奇了。他那些充滿自由思想和共和激情的話劇作品激勵和震撼了人們。席勒在耶拿大學的講座總是座無虛席。

席勒不僅僅在德國受到推崇,他的名聲還遠播國外。法國公民大會授與他榮譽公民的稱號。丹麥貴族用金錢來支持這位負債纍纍的詩人。奧托丹說:"席勒寫了許多歐洲其它國家歷史事件的劇本。為西班牙寫了"唐-卡洛斯",為瑞士寫了"威廉-退爾",為英國寫了"瑪麗雅-斯圖亞特"。他未完成作品"德米特裡烏斯"則是為俄國寫的。"

但席勒在20世紀卻被利用來宣傳民族主義。1934年,納粹組織了希特勒青年團的接力賽跑。電台轉播了這次活動:"同胞們,在1934年夏至節之際,帝國斯圖加特電台轉達德國青少年對弗里德里希-席勒的敬意。弗里德里希-席勒!弗里德里希-席勒!席勒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榜樣。我們要學習他鞠躬盡瘁的精神。"

1940年,納粹德國還拍攝了一部名為"弗里德里希-席勒"的宣傳影片。但對席勒的推崇在納粹德國沒有持續多久,因為席勒的自由精神與納粹意識形態格格不入。歷史學家奧托丹解釋說:"納粹也意識到,宣傳席勒不能為納粹帶來好處。最後希特勒下令禁演席勒的作品,特別是"唐-卡洛斯"。因此不能簡單地將席勒歸為納粹的宣傳工具一類。"

二戰結束後,德國分裂為兩個國家,在東西德之間展開了有關席勒遺產文化政策上的競爭。因此在東西德都有重要的席勒紀念場所就不奇怪了。奧托丹說:"托馬斯-曼在1955年期間同時受到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的邀請。他在西德的斯圖加特和東德的魏瑪做了內容相同的關於席勒的講座。"

東德比較自信地維護著這一文化遺產,常常引用歌德的名句"他是我們的"。而聯邦德國的情況則是另外一個樣子。一些年輕導演挑釁性地改編了席勒的劇本,造成社會轟動。學校裡也很少閱讀席勒的作品。而在教育改革後,席勒的作品則被完全剔出了學校的教學大綱。

席勒的悲劇作品經受住了不同歷史時期的考驗。在今天的歐洲舞台上還上演著經過改編的席勒悲劇。

作者:Cornelia Rabitz/王雪丁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