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帶著相機遊走在德中兩國之間

2011年7月18日

她帶著照相機自費行走在德國和中國之間,通過相機紀錄下了許許多多反映時代變遷,時代生活的瞬間,並通過在中國和德國各地舉辦攝影展覽,增進了德中兩國民眾之間的瞭解。

https://p.dw.com/p/11x8W
圖片來源: Leica

生活在德國的中國人從事著各種職業。最常見的就是開公司,開餐館,辦旅遊。也有人另闢蹊徑,在享受平穩安逸生活的同時,不斷追求夢想,追求實現自身價值。 王紡就是其中的一位。她帶著照相機自費行走在德國和中國之間,通過相機紀錄下了許許多多反映時代變遷,時代生活的瞬間,並通過在中國和德國各地舉辦攝影展覽,增進了德中兩國民眾之間的瞭解。

籌劃「中國婦女在柏林」展

曾經在德國和英國讀書並且獲得哲學碩士學位的王紡,已經在德國生活了十多年。她說,最近正在籌劃拍攝"中國婦女在柏林"這樣一個題材的攝影展覽。已經積累了十幾個人的素材。

"目前僅關注在柏林依靠自己能力獲得穩定生活的婦女。在過去我接觸過幾位這樣的女性,在柏林或其他城市,每個人在穩定前都有一段經歷。他們的這些經歷是屬於這個時代。一位曾經學習中國舞專業的舞蹈員,十年前來德國,現在在柏林經營一家服裝店。就是因為放不下對舞蹈的熱愛, 現在用自己的業餘時間開辦舞蹈班。還有兩位在德生活十年的女士,生活穩定,但是她們去年開辦了素食餐館, 將中國的素餐介紹給柏林的食客。"

通過照片介紹真實的中國

從2006年開始, 王紡就在德國和中國兩地舉辦攝影展覽。所到之處有北京,多特蒙德,柏林,明斯特,漢諾威以及其他一些歐洲城市。雖然她並不是專業攝影師,但是中西兩邊的文化底蘊造就了她特有的藝術視角。正如她自己所說,她的作品更傾向紀實性。在她發表的一副題為"消費"的作品上,人們看到的是一堆舊自行車,不遠處停靠著一輛白色小轎車,畫面的背景是一位金發碧眼的高大西方女郎,上面是摩托羅拉廣告,畫面上還可以清晰地看到皮庫胡同的路標。在一副名為"民工"的作品上看到的,是一個男子正奮力在城市的大街上蹬著三輪車。三輪車上堆著幾個裝著廢品的大包。在這些廢品大包下,騎車人看上去是那麼弱小。名為"張家港"作品的畫面主體是兩位老人在一個水塘邊洗著什麼,旁邊是一片開著黃色花朵的植物,再往後的一個層次是瓦礫堆,而再往後就是一排現代化的大樓。

不難看出,王紡作品都緊緊地扣住時代的脈搏。因此雖然是個人作品展,卻仍然能在德國這樣一個人們文化修養普遍較高的地方,吸引不少觀眾。王紡舉辦的名為中國沙洲鋼鐵廠-德國鋼鐵廠第二故鄉的攝影展,讓她本人也深受感動。

"展覽的開幕式上,德國鋼鐵廠大批已退休的工人,帶著他們珍存的照片給我看,其中有個工人送給我的禮物是寬厚鋼板生產線停產拆卸前的最後一批產品。他們將這批產品做成小卷板,並貼上標牌製成禮物。我很感動,感受到了德國工人對已經出售的工廠的那份情感。 "

希望留下對時代的記憶

對於故鄉北京,她更是一往深情。她說,93年出國學習之前,她從未離開過北京。97年回到北京任職英國救助兒童會和國際兒童基金會。幾年後才來到德國定居。這幾年她既為北京現代化建設而驚喜,也為兒時的記憶正在隨著近年來的巨變在消失,老式而熟悉的建築讓位與現代化,讓位於現代消費理念而惋惜。

'想給自己的健忘留下記憶,也能與德國友人交流北京的變化過程。交流, 德國,中國。 我想這是我的攝影中心。我把我對家鄉快速的變化的感受帶到德國,試圖把一種事實展現出來,與德國的觀眾和社會交流。"

作者:敏芬

責編:嚴嚴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