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廣州的「非洲村」

ARD2014年12月14日

每天都有數千人從非洲來到中國進貨,然後回到家鄉售賣。如今在廣州已經形成了一個「非洲村」,而生活在這裡的黑人們越來越多地面對種族歧視。

https://p.dw.com/p/1E1Kz
Afrikaner in China Guangzhou
圖片來源: STR/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小北路距離廣州市火車站只有一公里。然而,如果不是小巷裡寫著方塊字的街牌,人們會以為來到了非洲集市。

除了少數中國商家和小販,這裡放眼望去都是黑人。法語、英語、斯瓦希裡語、阿拉伯語、柏柏爾語,這裡充斥著聖經故事裡巴比塔式的語言混亂。

小北路是中國的一個特別現象,中山大學城市規劃專業教授李志剛說,他已經研究該課題數年。"估計廣州可能有15萬至20萬人相對停留比較長的非洲人",李志剛說。他表示,他們大部分都是拿著一個月的駐留簽證,以便購置便宜的中國消費品,然而回家鄉倒買倒賣。

其中之一就是來自加蓬的艾米莉。"我們購置化妝用品、頭飾、發辮以及假發",她說。5年來,艾米莉一直往返與中加之間--在中國逗留一個月,回加蓬三、四個月賣貨,然後再來中國。

她表示,這一切並不容易。首先是簽證手續繁瑣複雜,另外這一切的花費很高。然而除此之外,艾米莉還要面對其他問題。

"中國人有種族歧視。這裡商販接受我們,因為我們從他們那裡進貨。然而在街道上、公車上,或者當非洲人想要攔下輛計程車時,一切就非常不同了,讓人非常不舒服",她說。

"中國人故意捏著鼻子"

比起艾米莉來,來自塞內加爾的這位男性在體形上顯然要大了一號。他蓄著修剪整齊的小鬍子,不願透露姓名,但很願意講。"我在這邊主要買鞋,然後寄回非洲出售。"

他很快就明白了,留在中國對他而言是最好的選擇--這樣他可以直接從廠家進貨,得到實惠的價格,並控制鞋子的品質。他沒有長期居留許可,必須每隔一段時間就出境一次,不過每次入境都能拿到半年、甚至一年的簽證。

針對簽證部門,他沒什麼可抱怨的。然而這名非洲鞋商的心情並不算好。他激動地說,"已經是21世紀了,當我上公車的時候,一個中國人還故意捏著鼻子、吐口水。這怎麼可能?這讓我不滿,非常不滿。"

Chinesische Kleinunternehmer in Afrika
圖片來源: GEORGE OSODI/AP/dapd

調查:中國人眼中的非洲人

針對中國人種族歧視的批評,中山大學的李志剛教授並不陌生。他2008年公佈了一項中國民眾就非洲人看法的大型調查。

人們對非洲人的看法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他們和非洲人接觸的多少,以及他們的受教育程度。他們與非洲人接觸的越多、他們的教育程度越高,他們在對待非洲人的問題上就越寬容、平和。

李志剛分析表示,問題在於很多廣州居民雖然經常在街上看到非洲人,但是和他們沒有直接商務往來。

"非洲村"人數上升

儘管大部分非洲人在進貨後又會離開廣州,然而也有小部分在簽證過期後仍然留在這裡。小北路一帶的黑人人數控制不住地上升。

這對於市政府而言,是一個大問題,李志剛說。中國迄今都沒有一部規範外籍移民的法律,因此政府部門只是採取臨時辦法--例如偶爾的警方大搜捕,每次都會逐走幾十名非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