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中關係上空陰雲密佈

2007年5月23日

在德國總統克勒周三開始訪問中國之際,世界報發表文章指出,德國在人權、非洲政策和氣候保護問題上對中國的批評導致了雙邊關係的不和,給克勒的四天中國之行和八月底總理梅克爾的訪華投下了陰影。世界報注意到中國對德國批評做出的反應:

https://p.dw.com/p/Aii9
去年九月,德國總統克勒在柏林總統府會見溫家寶圖片來源: AP

「在德國聯邦議院通過譴責中國行政拘留和勞改做法的決議後,中國媒體上星期三開始反擊。北京不僅通過通常的渠道,如召見大使館代表或暫停正式訪問等做法來表示惱火,而且幾家網路还開放閥門一天,讓人民對這一決議表示『憤怒』。新浪網中的數百篇文章的批評主要針對總理梅克爾。這位過去中國媒體褒稱為德國『鐵娘子』或『歐洲強女人』的德國女政治家突然受到譴責,成了批評中國的壞人。其中有文章傷感地說,前總理施羅德對中國友好多了,也有文章影射說,梅克爾的東德出身既使她對人權問題十分敏感,也把她推向了美國。

通常情況下,中國的網路会立即刪除所有貶損與中國友好的政治家的文字。中國國家的新聞通訊社新華社出版的大眾報紙『參考消息』通常只翻譯刊登特選的外國消息,但周一的報導卻與平時不一樣,該報刊登了德新社和法新社消息,首次提醒中國的讀者注意中德雙邊關係中出現的惱人事件。」

新德意志報就克勒總統訪華發表文章說,歐盟各成員國的對華政策沒有統一的方案,有的國家滿懷「中國熱」,有的國家則對「黃色巨人」心存恐懼。該報認為,歐中關係大有發展的前景:

「2006歐中赫爾辛基峰會稱,歐中建立『戰略夥伴關係』是時代的要求。儘管這個詞用得過多使人不喜歡,歐盟與中國既是夥伴、也是競爭對手,但峰會以此表明了需要達到的目標和已經取得的成績。因為雙方在歷史上和今天都沒有爭奪權力的政治軍事衝突,歐盟1989年開始對中國延續至今的武器禁運並沒有改變這一事實。

明確地說,歐盟和中國可以把精力集中在經濟利益上,並解決與此相關的問題:保護智慧財產權、向中國轉讓技術、開放中國服務業和材料供應市場,規定輕工業商品進入歐洲的定額等等。在能源和原料領域,歐中雙方在中東、俄羅斯、中亞和非洲的競爭必然還會更為明顯。

在政治合作方面,繼續進行人權對話以及進行雙方都稱讚的法制國家對話都屬於這一范疇。但是中國領導人只有在不威脅政治穩定、也就是在不威脅黨的領導地位的前提下,才會將其用於國內法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