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人系列(15): 農民

德國之聲中文網編輯部2005年4月26日

農夫克萊恩先生,70歲、已婚、有一個兒子、2個孫子。當了一輩子農人,退休後仍過著和以前一樣的生活。他的座右銘是,人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調整自己的步伐。

https://p.dw.com/p/6W2q
克萊恩先生的座右銘是,人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調整自己的步伐。

70歲的克萊恩先生每天一大早便帶著狗去果園巡視。克萊恩先生的果園有20公頃大,主要栽種的是蘋果。2000年他65歲時,正式退休,將農場的管理權交給兒子,但是他退而不休,每天仍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當了一輩子農夫,不習慣靜下來沒事幹的日子。

克萊恩先生14歲時接受3年的農事訓練,先學耕作,然後學園藝,通過師傅考試之後,才正式成為農夫。當農夫對他而言,是理所當然,因為他的家庭世代務農。所以他結業之後就回家幫父母耕種,只是當時他們以栽種甜菜,穀物和蔬菜為主,甚至養了10頭乳牛。幾十年之後,克萊恩先生和他的兒子只栽種蘋果一種作物。

這個改變和德國以及歐盟的農業政策有關。因為德國百分之65的農產品是進口的 ,只有百分之35是自己生產的。進口的農產品價錢非常低廉,所以德國本身生產的許多農作物便失去了競爭力。不得已之下,克萊恩先生70年代先放棄了種植蔬菜,後來又放棄梨子的栽種。從1990年起只剩蘋果一項,因為此地的蘋果比起德國其它地方的蘋果早熟2-3個星期,在市場上可以搶得先機。

克萊恩先生雖然是個農人,但是有靈活的頭腦,認得清時代的變化。他強調要跟著市場走,要多自我學習、自我充實。他說:「我們應該要一直學習,直到退休為止。不然我們會變老變僵化。這個道理在企業也一樣。企業要革新,要投資,使得企業可以在市場上站得住腳。」

不斷的學習,不停的調整步伐以及經營策略,使得他今天可以坐擁20公頃的果園。當年他的父母雖然曾經擁有一塊屬於自己的耕地,但是二戰之後,他們一切從零開始,經過兩代人的努力奮斗才有今日的局面。如今他將事業交給了兒子,自然希望將來有一天孫子也能繼承事業。他有2個孫子,分別是3歲和13歲,作為孩子的祖父他當然對小孩有期望,但是他不知未來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所以他也不大奢望孫子會繼承家業。

「作農民的好處在於擁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克萊恩先生說。克萊恩先生口中所指的自由是:可以決定自己想栽種什麼作物。但是,克萊恩先生也承認,這項自由越來越受到擠壓。為了因應市場的機制,他的經營不得不讓步作些修正。

當農人的另一個缺點是工作時間太長,據克萊恩先生的說法是:此地的農人平均每周工作60小時,有時還更久,必要時整個周末都得工作。這比起德國的平均時,一周38.5小時,確實多了許多。難怪時下的年輕人不願意從事這項職業,也難怪克萊恩先生沒有特別的嗜好或休閒活動,因為他根本沒有閒暇時間。旅遊,勉強可以算是他的愛好。他自豪的說,他幾乎走遍地球上每一洲,甚至去過日本,就只差中國沒去過。

退休後的日子和從前沒有太大的差別,唯一的差別是他搬出農莊,和弟弟在父母留下的土地上蓋了新房,比鄰而居。他每天還是去農莊走動走動,只是時間比以前稍微短了一些。如果有時間的話,他希望多看點書,多出去旅行。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