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企業在中國:投資和批判並行

2010年12月21日

德國化工企業巴斯夫(BASF)首席執行官賀斌傑(J. Hambrecht)今年七月中旬與中國總理溫家寶會見時,代表德國企業提出了對中國投資環境的不滿。而巴斯夫只是眾多投資與批判並行的德國企業之一。

https://p.dw.com/p/QhS0
巴斯夫BASF首席執行官賀斌傑(Jürgen Hambrecht)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企業投資中國熱情高漲

據美國咨詢公司柯爾尼一份報告顯示,全球企業2011年繼續將中國視為投資地首選。而這一趨勢從2002年開始就沒有改變過。其中德國公司的投資也逐漸佔有更大的比重,特別是自從中國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允許外資企業在中國成立全資公司以來,德國企業的投資熱情逐漸高漲。

德國科隆市德中經濟聯合會的秘書長吳斐(Rainer Gehnen)表示: 「我覺得統計數字很能說明問題,我們現在已經有超過5000家德國企業在中國直接投資。單從統計數字上來說,每兩天就有一個德國全資企業在中國註册成立。根據過去幾年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德國企業對中國投資項目的收益能力非常滿意,德國製造類企業平均4年後就能收回在中國投資的成本。」

大人物會見大企業

對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以及盈利能力頗有信心的德國企業在中國投資的過程中並非十分滿意。特別是一些投資額大的公司有機會也有勇氣向中國最高領導層提出改進意見。巴斯夫化工的首席執行官賀斌傑於今年8月中旬德國總理梅克爾訪華之際,在一次共同的會談中向中國總理溫家寶提出,中國應該允許外國企業自由地進入中國市場。而不應該強迫德國企業為在中國獲得投資許可開放自主產權。當時多家媒體報導,賀斌傑提出意見的態度相當直接,指出中國的做法「不符合我們對合作夥伴關係的設想。」

巴斯夫中國區總裁薄睦樂(Martin Brudermüller)認為其公司領導人賀斌傑這番話屬於中德經濟合作中積極的一面,他說:「我覺得媒體對賀斌傑當時說的這番話做了過份誇張的評價,賀先生當時是以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APA)主席的身份代表德國經濟界的廣泛利益說這些話的,他們當然有一些批評性的意見,也有關於如何能夠更好的吸引德國企業到中國投資的一些建議。這完全是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清楚表明的立場。我認為,一種良好的夥伴關係在實質上也包括這種互相把批評性的意見拿到桌面上來,並通過對話討論尋找解決方案的能力。」

「中國製造」和「中國人製造」

而當時德國企業代表與溫家寶討論的話題不僅僅是關於德國企業在獲取投資許可時所面臨的問題,其中更是包括已經在中國投資生產的企業在參加政府公開競標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正如吳斐所說:「現實情況是,哪怕一些德國企業在中國參與公開招標的產品完全是在中國製造的,他們在招標的過程中還是會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招標方在這裡要求的不僅僅是中國製造,而是中國人製造。這當然是值得批評的一種歧視性政策。我們不希望招標方將競標方是否是中國公司的這一事實作為評判其競標方案的標準。」

由於中國政府在公共項目招標的過程中強調優先考慮有「自主創新」的企業,招來許多德國企業的不滿,像巴斯夫或者西門子這樣的公司,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作為德國中小企業的代表,吳斐說:「我聽到的是許多德國企業對此的評價,而這不是幾家之言,也不是只有像西門子或者巴斯夫這樣的大型企業的意見。他們的話當然都被寫在報紙上,但是與此同時也有許多德國中小型企業反映,他們在中國參與公開招標的過程中能夠明顯感覺到有壓力迫使他們必須過份地轉讓智慧財產權。」

從對話到轉變

而能夠有機會直接在中國總理面前表達自己意見的德國企業也只有像巴斯夫,西門子這樣的大型投資者。隨著巴斯夫這次在中國追加投資10億美元,他們有可能在未來的幾年中又得到機會直接與中國高層展開對話。對於巴斯夫中國區總裁薄睦樂來說,從對話到實際的轉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轉變是雙向的。他說:「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沒有什麼發生什麼大的變化。但是我們所面對的這些問題也不是全新的。中國和德國已經展開了比較深入的對話,在此過程中雙方都聆聽了對方的意見。因此我充滿信心的相信,對話雙方能夠找到令各自都滿意的解決方案。而且在關於中國公司進入歐洲的問題上,也有許多值得討論的問題,這就更需要政治界以及工業界的直接對話來推動解決問題的進程。」

作者:馨月
責編:謝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