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在中東扮演的角色難度極大

2006年7月25日

以色列與黎巴嫩邊境地區的交戰依舊繼續。以色列軍隊繼續挺進黎巴嫩境內,而與此同時,真主黨民兵向以色列北部城市和村莊發射火箭。義大利總理普羅迪,法國外長杜斯特-布拉齊已在衝突地區展開渦旋。本周一,美國國務卿賴斯也動身飛往中東危機地區。上周末,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在中東地區進行外交渦旋。德國在中東危機中所扮演的角色難度極大,另外,由於納粹歷史原因也難下明確定義。

https://p.dw.com/p/8qkL
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在耶路撒冷會晤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圖片來源: AP

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與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的會談似乎取得了重要進展。在此之前,以色列曾一直反對駐守黎巴嫩南部的國際維護部隊。但上周日,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卻突然表示,這樣的部隊有可能有助於衝突的解決,但前提條件是,部隊應由歐盟成員國組建,而且應獲得聯合國的有力授權。

一周前,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就已表示,應組建這樣一支維和部隊。然而,德國是否派兵參加,柏林政府目前的反應非常謹慎。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說:

「我們才剛開始對這件事展開討論,現在這項維和使命的任務還沒有完全確定下來。各方討論的焦點是,這項使命是否主要是為了增援黎巴嫩軍隊,國際部隊的任務是否主要是負責邊境檢查,其它任務是什麼等。我認為,按照以下順序進行認真思考是正確的,也是有意義的:這支部隊由誰任命?應該怎樣組成?誰能夠參加?我認為,在德國,人們非常小心地就德國是否派兵議題展開討論是正確的。鑑於德國與以色列間的複雜歷史原因,我們應該小心謹慎才是。」

德國總理梅克爾對此事的反應也很謹慎。梅克爾說,人們不應忘記這場衝突的起因和後果,梅克爾主張:由真主黨民兵綁架的以色列士兵必須被釋放,對以色列發射的喀秋沙火箭襲擊必須停止之後,以色列也必須停止對黎巴嫩的軍事行動。梅克爾指出,目前支持黎巴嫩政府的考量比考慮是否向黎巴嫩南部派兵,參加那裡的國際維和部隊更為緊迫。

「因為黎巴嫩政府取得了喜人的進步。我們應該自責的是,我們都沒有敦促和確保聯合國1559號決議的貫徹落實。該決議的內容是,黎巴嫩政府必須有能力,有勇氣解除真主黨民兵的武裝,從而擁有對黎巴嫩全國的完全控制權。為此,我們必須對黎巴嫩政府提供支持。此外,我們還應就各自的責任展開對話。但是我認為,現在就確定是否派兵進駐中東危機地區還為時過早。」


德國出兵不是不可能

德國柏林政府的跨黨派的普遍審慎立場與其歷史原因是分不開的。在納粹統治時期,數百萬猶太人遭到納粹的有系統的殺害。對於德國向中東地區派遣部隊一事,德國社民黨-國防事物專家克爾博夫說:

「從歷史角度考慮,我們必須做最壞的設想,如果派往中東地區的維和部隊擁有有力的授權,就難免不發生這樣的事情,那便是,德國士兵向以色列士兵開槍。現在,這令我難以想像。」

但社民黨內的其它成員則認為,在必要情況下向危機地區派兵不是不可能的:比如社民黨主席貝克就是第一位不反對德國派兵中東地區的德國政治領導層成員之一,儘管貝克認為,德國參加中東地區的維和使命是一次特殊行動,但是在國際社會的框架下並不是不能想像的。某些觀察家認為,梅克爾的表態也是可以被解讀為,儘管現在不是決定德國是否應派兵中東地區的時候,但是當這支部隊的諸多細節內容都更加明確之後,德國有可能做出派兵參加的決定。

柏林領導層一致認為,當務之急是展開積極的外交努力,以促使以色列和真主黨民兵之間實現停火。德國聯邦政府的危機小組,德國情報人員等目前均致力於黎以衝突雙方的相互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