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境內的佛教葬禮

Oliver Cech2007年12月8日

與西方國家忌諱談論死亡的習俗完全相反,佛教徒對死亡坦然面對。那麼,在西方的佛教葬禮是怎樣的呢?

https://p.dw.com/p/CZ3l
圖片來源: Flickr/aakaakaakaakaak

德國萊茵地區一個基督教公墓播放著異國音樂。一位女基督徒長期患病之後醫治無效死亡。逝世前她向其女友表達了希望在下葬時為她播放日本笛子樂曲的願望。這是日本僧侶打坐時通常使用的一種樂器。

生活在德國的其他宗教教徒如何處理喪事呢,這是一個令人十分感興趣的問題。根據一項調查,三分之二的德國人主張不要過多去考慮死亡,否則會影響人們對生活的興趣。但是佛教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例如達賴喇嘛一再強調,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他每天都會想到他的死亡。這使他對生活有了特殊的價值觀。

用竹迪吹奏哀樂是佛教殯葬禮儀的形式之一。由於歐洲匯集著各種不同的亞洲習俗和文化傳統,因而也沒有固定的殯葬形式。德國波昂「席特哈爾塔之家「的科普勒認為在西方舉行的大多數佛教葬禮,外在形式與基督教葬禮沒有太大區別,區別僅在於其內緣。科普勒告訴說,他在主持佛教殯葬儀式時,非常注意以下兩點。一是讓人們真正明白,雖然軀體現在往生,但是來世開始。也就是說死者告別了過去。另外一點對佛教徒來說或許是最重要的。這就是給亡人的靈魂以幫助。也就是超渡。

科普勒主持佛教葬禮已經多年。他指出,在佛教徒看來,死後土葬還是火葬無關緊要,與對亡人的臨終關懷相比,佛教的喪葬儀式已經不是十分重要。然而,佛教對死亡的見解與西方的現代醫學理論之間有很大分歧。

科普勒相信,按佛教教義,死者的靈魂一段時間內還在其軀體附近,或者與死者的軀體相連;也有人認為,死者的靈魂還在,因此周圍發生的一切都能察覺。所以,給予死者更多的尊重,安寧和照顧極其重要,不要簡單地給亡者送終。

按照佛教的觀點,一個人停止呼吸8小時之內,應該讓死者享有充分的安寧,以便讓死者的靈魂出竅。在這一過程中,死者的靈魂就如同西藏生死書中所描述的那樣進入一種夢幻般中間狀態。在這一階段,死者的靈魂在為自己尋找著下一個生存之地,為此他還需要眾人的幫助。

重要的是,活著的人不能因為愛或者與死者生前結下的恩怨而讓死者不得安寧。活著的人要與死者徹底告別,讓他真正一走了之,輕鬆地去完成中間階段的任務。所說的人體四大元素「水,火,土和空氣」也在從中發揮著作用。科普勒主持的葬禮最後,哀悼的人都會將四大元素的象徵物拋入死者墓穴,以表明這個軀體由四大元素組成。如果靈魂脫離了軀體,軀體也就變得支離破碎。科普勒認為,此時才是真正的解脫,不論是對死者還是周圍所有活著的人來說都是一種真正的解脫:「能夠擺脫死亡帶來的悲痛更為重要。 人們不知道死者的感受,但是活著的人的感受,是看得到的。」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