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091009 Leseland Deutschland

2009年10月11日

德國人在全世界享受文化民族的美譽。但卻不能說所有德國人都勤於讀書。40%以上的德國人從來不翻閱一本書。但對剩下的那些德國人來說,讀書是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不管怎麼說,這個數字也超過了一半。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實用類圖書走強。在小說類裡,德國讀者特別喜歡的是偵探小說。德國之聲記者Kristine von Soden介紹閱讀之國德國如下。

https://p.dw.com/p/K3vx
喜歡讀書的德國人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這家書店在法蘭克福威斯特恩德區的位置再好不過了,它有著明亮的大玻璃外表,走幾分鐘就能到達法蘭克福大學。它旁邊是上世紀初的所謂創業紀建築群,小咖啡館,花店,時裝店。這個命名為"作者書店"的,是1979年由作家們建立的。它在書展城法蘭克福已經屹立了30多年了。書店女經理巴芭拉‧德特曼說,從那以來,顧客結構幾乎沒有變過:

"作為書店,我們是一家講究分類的文學書店,重點是'好書'。我經常考慮這個問題,好書的特點是什麼。因為我們知道,每個人心目中的好書也是各種各樣的。半夜3點的好書,肯定跟我下午3點坐在寫字台旁讀的不是同一本,雖然那也是一本好書。但是在介紹這家書店的時候總會特別強調說,'好書'在這家店裡得到重視,並且會好好地放到書架上去,受到細心的維護。"

巴芭拉‧德特曼認為,"好書"的讀者群始終是存在著的,她把吸引人的通俗長篇小說也算在裡面,雖然這種讀者群經常被人宣判說已經不存在了,死亡了。據調查報告,事實是,14歲以上有閱讀能力的人裡面有四分之一的人從來都不讀書。而所謂的書蟲,就是每年要閱讀50本書以上,也就是說每周平均一本的人,大約佔3%。設在美茵茨的"閱讀基金會"的托馬斯‧謝菲認為,讀書的興趣與無興趣跟童年時代的經歷相關:

"孩子從非讀者到讀者這個飛躍,多半是通過大人朗讀給他們聽而產生的。德國人是一個朗讀民族嗎?可惜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否定的。42%的家長在孩子們的最佳接受朗讀時期,也就是從零歲到10歲之間的時候,很少或者根本就不朗讀給孩子們聽。"

據調查報告,這個不朗讀群體在慢慢地,然而明顯地擴大著。而在另一方面,那些視閱讀為重要文化財產的群體則越來越重視書的內在品質。這是巴芭拉‧德特曼在她的"作者書店"裡觀察到的現象:

"兒童和青少年讀物是書店裡增長最快的領域。在這個區域裡我們見到許多年輕的家庭,積極進取的年輕人,帶著他們的孩子。因為他們都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很願意來這裡為孩子的教育買書,也很願意把孩子交給我們,讓我們給孩子朗讀和介紹一些書,一些我們認為他們會喜歡的書。"

每年有9萬種新書淹沒書市。此外,網路和電腦不斷增強著吸引力。2008年對12至19歲的少年的一個調查表明,95%的男孩子認為電子媒體比書更重要,女孩子的這個比例只是比男孩子略低一些。但那句老話,父母書讀得越多,他們的孩子就讀得越多,卻仍然被證明是正確的。發展趨勢是,平裝書比硬皮精裝書受人喜愛,"小冊子"比"大厚本"賣得好,實用類書和專業書迎風見長,還有非常明顯的一點:緊張懸念特別吃香:

"我們不斷發現與證實,一方面偵探小說長盛不衰,另一方面發生了偵探小說的地區化,產生了地區偵探小說!那些小城,那些最小的小鎮現在也成了刑事案發地點,被許多讀者津津有味地讀著,這是一個趨勢,甚至是一個可以說是非常穩定地增長著的趨勢。再就是所謂的'全部年齡段書籍',就是那些所謂的兒童與青少年讀物,卻有很多成年人在讀,這形成了第二大趨勢。可以肯定,是《哈利波特》打開了大門。但是,比如說回想一下米切爾‧恩德,就會知道,這個趨勢並不是羅琳發明的。"

大多數個人老闆當家的書店在法蘭克福和其它地方一樣,早已被大連鎖集團給排擠掉或者吞食了。特殊"選類"帶來的優勢,正如巴芭拉‧德特曼所做的那樣,卻仍然不變:在這裡,對具體書的重視與熟悉起到重要作用:

"我們樂意講述圖書,我們樂意推薦圖書,因為,市場是那麼大,那麼繁雜紛亂,這裡面有那麼多多餘的,那麼多垃圾。我們在這些大山裡翻越挑選,挑出我們認為好的文學來,包括緊張的、當代的,或者有舊的譯本的,當前有爭議的。我們要給顧客看這些,要讓來這裡的人能夠自己看看,形成自己的看法。"

20%以上的圖書銷售現在在網上進行。專家們分析說,這個比例將會越來越大。但與此同時有一個顧客群,他們希望能得到面對面的咨詢,尤其在電影和電視的"名家作品"佔盡上風的暢銷書叢林裡找到方向。這種喜歡針對自己的閱讀興趣的咨詢的趨勢也在見長:

"因此,書店要像書店本來應該是的那個樣子。因為我們認定:所有到這家書店裡來的人,進來後都會說:'你們有這本書,這太好了!'"

作者:Kristine von Soden / 平心

責編:達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