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科研開始轉移-問題只是中國還是印度

德國之聲中文網2007年1月29日

中國科研的進展甚至比國民經濟的增長更驚人。按經合組織(OECD)預測,2006年中國無論在科研經費和科研人員數量方面都已躍居世界第二。在德國,科研和教育卻嚴重地不振。德國和西方企業已經開始把科研工作放到中國和印度去。德國之聲記者綜合報導如下。

https://p.dw.com/p/9mIY
科研和教育是發展的命脈圖片來源: dpa

中國科研今天到了哪裡?

OECD中文官方網站稱,據經合組織預測,2006年中國在研究和開發上總共投入1360億美元,達世界第二。雖然比老大美國(3300億)還差不少,但超過了日本的1300億美元(南德意志報說是1290億),把老四德國(630億)更是甩得老遠。

不過,中國的官方數字跟經合組織的預測差得非常遠。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字,2004年全國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1843億元人民幣(約合238億美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35%.。2005年,中國的科研經費支出總額為299億美元,「繼續保持世界第六位」。

中國官方說,進入21世紀後,中國科研經費的增長幅度以10-12%的比例增長。但無論怎麼增長,也不可能一年裡增長了4.5倍哪。為什麼會差那麼多呢?德國之聲記者估計,這可能是由於估算和統計的方法與對象不同。中國的數字可能只是國家撥出的經費,而OECD的數字或包括企業的、民間的投入。另外,中國的軍事科研費用是歸在科研經費裡還是軍費裡,情況也不清楚。

不管怎麼說,中國科研方面的發展之迅速是無可置疑的。OECD還說:中國研究者在1995至2004年間增長了77%,目前擁有研究者92萬6千人,同樣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130萬人)。中國科技統計網還說,2005年中國科技論文(為國際重要索引收入的)達153374篇,首次超過德國,排在美、英、日之後的第4位,已佔世界論文總數的6.9%。

在教育方面,中國的發展速度同樣驚人。中國官方網站說,2005年中國的教育經費支出已達33930億元人民幣。南德意志報說,中國在短短幾年裡已經把教育支出的比例提高到了國內生產總值的5.3%。該報還說,90年代初,中國大學當年畢業的工程師人數已經超過了日本、美國、韓國和德國。到21世紀初,中國當年畢業的工程師人數更高達30萬,比90年代初又翻 了一番。

中國科研將走向哪裡?

1月24日,波士頓咨詢集團(BCG)在柏林推出其關於世界各國科研水準的最新調研報告。報告說,中國的科研投入將於2013年超過德國。根據上述數據的矛盾,這可能指的是國家的科研投入。

杜伊斯堡-艾森大學東亞經濟研究所的多利斯.菲舍爾指出,中國經濟和科研現在走上了一條雙軌戰略的道路:一方面,中國利用廉價的勞動力,利用這個區位優勢,把資本、技術和外匯從國外吸引進來;另一方面,政府大力發展高技術和技術教育,為下一個發展階段做準備。他說:「到不久前,還是第一個戰略佔統治地位,但大約從2005年開始,至少在政治層面上,重心轉移了。」

德國的科研和教育又在哪裡了?

據同樣是OECD搞的「國際學生情況估測項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縮寫為PISA),德國在OECD國家裡在同齡大學畢業生方面排在最後面幾位裡,同齡青年只有20%大學畢業,只比捷克、奧地利和土耳其強。而OECD國家的平均比例是35%。德國目前嚴重缺乏工程師。德國工程師協會(VDI)總幹事維利.福克斯說,目前德國有22000個工程師位置虛懸,其中北威州有4200個,巴伐利亞有3900個,巴符州有3800個工程師位置找不到人。

VDI主席艾科.雷曼指出這個情況的嚴重意義:「每個未能佔據的工程師位置拖累了2、3個科研和貿易領域的工作崗位。據此,我們少佔了7萬個工作崗位和相應的價值創造。」

應該怎麼解決德國科研的缺口問題呢?梅克爾總理去年夏天在卡爾斯魯厄研究中心的講話中提出的是,「不能僅僅眼睛盯著外國專業力量。我們應該走到學校裡去,對年輕人說:我們國家的未來在這裡。」

南德意志報指出,梅克爾的戰略是不現實的。報名進入德國大學、高專電子和訊息技術專業學習的學生數量甚至在減少著:2005年冬季學期有17678名學生在這些專業註册,2006年冬季學期則只有近17000人,比上一年還減少了4%。該報還說:「通過許多聯邦州現在引入的學費,進入大學專業學習對未來的中學畢業生吸引力更小了。」

一方面,德國科研的投入和產出停滯不前,或(據OECD)已經被中國超出,或(據BCG)即將被超出;另一方面,大學的學生不增反減,後備力量奇缺。德國科研的未來還在德國嗎?這是人們不得不提出的問題。

德國的科研將走向哪裡?

德國科研將來怎麼辦呢?一個辦法是更好地「請進來」。德國工程師協會主席艾科.雷曼感嘆地說:「可惜我們這裡有著很大的障礙。」他指出,現在德國移民法的門檻是年收入超過84000歐元的科技人員可以作為技術移民入境居留;但德國工程師當前的平均年薪只有60000歐元。他說:政界必須降低允許外國工程師進入德國的門檻。

另一個辦法則是「走出去」,把科研拿到中國、印度這些新興大國去搞。

德意志銀行新市場部主任瑪麗亞-勞拉.蘭澤尼女士說:現在,西方公司已經決定,對他們的科研中越來越大的部分實行「國際轉移」。據德意志銀行觀察,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100多個在印度建立了研發基地,其中包括戴姆勒克萊斯勒、波音和通用電氣。在藥業領域,印度已經顯示出全球競爭優勢。

西門子集團去年秋天在北京的研究中心開始營運,計劃今後幾年在那裡和上海投資8000萬歐元,招收300名科學家從事環境、能源和醫療衞生方面的研究。西門子技術合作公司技術部主任萊茵霍德.阿沙茨說,要在北京和上海的中心研發「按中國市場情況最佳定製的技術和解決方案,同時要有在全球市場上獲得成功的潛力。」

OECD科學技術部主任迪爾克.皮拉特認為,由於西門子等公司的貢獻,中國研發領域的增長率「令人喘不過氣來的好」。他還警告道:「OECD國家要想不落伍,必須讓他們的研究和革新體系變得更有效益,這些國家必須找到新的道路,來跟上日益激烈的全球競爭中的革新浪潮。」(平心)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