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記者看中國建築市場

德國之聲中文網2007年4月12日

不久前,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記者羅伯特-卡爾滕布魯納(Robert Kaltenbrunner)在該報發表文章,對中國建築市場兼容各類風格的局面進行了評論。以卡爾滕布魯納的觀點,如此引進外國建築設計理念的做法並非可取,因為它與成功的文化轉讓已沒有任何關係。德國之聲中文網記者綜述如下。

https://p.dw.com/p/AEeT
安亭城圖片來源: AS&P

提及中國,西方人的頭腦中就會出現一個矛盾的混合體:在西方人的想像中,中國似乎是一個永無變化的大國,另一方面又是一個無序的國度。

近來,長江三角洲的城市建設為西方人的這一認知增添了新的佐料。「泰晤士小鎮」因模仿英國式的小村風格而引起轟動。從街頭路燈,紅色的電話亭,到帶有圓柱和維多利亞風格外觀的城市辦公建築,加上周邊的綠色菜園等,好一座典型的英國小城。泰晤士小鎮的設計師滿足了中國人渴望西方的願望,也使富有的中國人產生了強烈的購買慾望。

Architekt Albert Speer auf der Expo
德國建築師施佩爾圖片來源: dpa

但在西方人眼中,泰晤士小鎮不過是低劣的模仿,與之相比,由德國建築師施佩爾和其合作夥伴設計的安亭城則要優秀得多。位於上海市中心以西35公里處的安亭城是一座靜謐舒適的德國小鎮。在設計圖紙時,德國建築設計師施佩爾等說服了中國開發商一味追求典型德國式的狂熱,取消了原計劃建造德國式木框架建築的計劃,在結構、選材和空間品質上展現德國建築師的理念和優勢。與其它的國際大型項目相比,安亭無愧於上乘之作。

除施佩爾外,活躍在中國建築市場上的德國建築師還有臨港新城的設計者馮-格爾康(von Gerkan),以及上虞工業新區的設計者-慕尼黑的城市規劃人-托馬斯-約赫爾(Thomas Jocher)及其同事們。在設計圖紙時,他們既滿足了中方業主要求充分用地的願望,同時也履行了自己作為建築師所應承擔的責任:那便是設計一座面向未來,生機勃勃的21世紀的工業新城。

Architektur Architekt Meinhard von Gerkan
德國建築師馮-格爾康圖片來源: gmp

德國記者卡爾滕布魯納認為,在中國,一旦談及有德方設計師參與的國際項目,那麼它總是與超級這兩個字聯在一起。比如人們熱衷於將上海的城市發展說成是歐洲城市方案和建築風格的引進等。

德國記者為此提出了引人深思的四點:其一是在中國的建築市場,人們忽視了東西方建築理念的本質區別。因為自兩百多年以來,東西方對空間概念的理解就完全不同。西方人注重理性、技術、時間、透視法及個性的張揚,東方人則強調感性、情緒、自由等,此外,中國還極其強調集體主義精神。也就是說,同樣的立體圖像在東西方有著完全不同的意義。

其次是中國新的衛星城被潛在的理想化。原因之一是量體往往被高估,原因之二是中國人似乎認為,所有來自德國或歐洲的皆為優質產品。第三點是,中國的法律中明文規定,外國建築事務所必須與中國相關單位合作,共同承擔設計項目的責任。卡爾滕布魯納認為,如此規定又如何能確保歐洲建築風格及理念的原汁原味兒。第四點是,上海的城市建築以及上海周邊衛星城的例子足以顯示,中國依舊保持了其誕生於1956至1957年,80年代得以修訂的城市規劃政策。該政策強調一定的連續性。如此一來,歐洲的建築設計不過只起到了修飾作用而已。

綜上所述,目前中國建築市場呈現的紛雜圖景絕非成功地汲取西方美學及建築理念的結晶,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改變這種局面需要東西方的長期努力。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