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電影再次落空奧斯卡

瀟陽2006年3月6日

參加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角逐的德國電影「索菲.朔爾-最後的日子」一無所獲,爭奪短片獎小金人的德國電影系大學生著作的短片「溜號」也悄然溜回了老家。

https://p.dw.com/p/84sN
德國電影「索菲.朔爾」的一個鏡頭圖片來源: Jürgen Olczyk

由德國青年導演馬克.羅特蒙德執導的「索菲.朔爾-最後的日子」在去年的柏林電影節上就是個熱門,獲得了最佳導演和最佳女主角獎。影片講述了二戰時期反納粹女大學生索菲.朔爾被處死前最後幾天的經歷。索菲.朔爾同她哥哥同是慕尼黑大學生反納粹組織「白玫瑰」的中心人物,二人在1943年春被捕並被處死。女主角尤麗雅.延奇在以審訊為背景的狹小空間限制下把女主人公的情緒和心理變化表演得出神入化,奪得去年柏林電影節影后當之無愧。遺憾的是,這部頗具實力的德國電影在第78屆奧斯卡中空手而歸。

去年的奧斯卡中也是以二戰為題材的德國電影「帝國的滅亡」獲得最佳外語片獎提名,結果也是與今年一樣。與今年的「索菲.朔爾」形成反差的是,去年的那部影片講的是納粹元魁希特勒最後的日子。

德國電影近年進步飛快

在奧斯卡頒獎前,好萊塢各種影評雜誌就認為「「索菲.朔爾」難敵巴勒斯坦的電影「天堂此時(Paradise Now)」和南非的「黑幫暴徒(Tsotsi)」,昨晚(3月5日)奧斯卡學院果然把最佳外語片的榮耀給了南非人。

不過,德國電影人大可不必為本次奧斯卡鎩羽而歸感到沮喪;相反,德國電影近幾年在國際影壇中漸顯實力,在奧斯卡大獎中也有不俗表現。過去的四屆奧斯卡中,德國電影除了上述兩部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女導演卡洛林.林克的「何處是我家(Nowhere in Afrika)」還成功問鼎,獲2003年第75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除此之外,1998年德國電影「羅拉快跑」在國際上引人注目,也獲得次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2004年德國電影「再見,列寧!」雖然未能入圍奧斯卡,但卻獲得好萊塢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大獎。

還有一點讓德國人欣慰的是,參加本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競爭的巴勒斯坦電影「天堂此時」和義大利電影「聖誕快樂」都有德國製片人參與,另一部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候選好萊塢大片「卡波特」的製片人也是德國人。

德國電影學院主席君特.羅爾巴赫認為,德國近年入圍奧斯卡外語片獎的三部電影雖然都是以反思納粹時代為背景,但好萊塢奧斯卡學院肯定首先看中的是這三部電影的藝術表現。他說,「『索菲.朔爾』是部傑出的電影,不過奧斯卡更傾向於美國人,這是德國參選片改變不了的。」他建議,德國今後為奧斯卡參賽選片時,應該考慮國際競爭的形勢,例如今年與德國人同台競爭的四部外語片也都是以大的政治、歷史或是社會題材為主題。

德國電影自1979年施隆多夫執導的「錫鼓」獲得最佳奧斯卡外語片獎後在國際影壇上沉寂多年。1981年,德國的以二戰期間德國納粹海軍潛艇為題材的電影「潛艇」獲得六項奧斯卡提名(注意,不是外語片),創非美國片獲得奧斯卡最多提名的紀錄,但是最後該片卻意外地顆粒未收。2002年「何處是我家」奧斯卡上獲得殊榮,但那已經是德國電影闊別奧斯卡23年之後了。

九十年代的德國影壇可以說是自娛自樂,除了德國之外沒人感興趣的一批喜劇片之外乏善可陳。進入21世紀,德國產生了一批新銳電影人,柏林電影節也開始注重選出提升本國電影。其實,德國電影人才眾多,實力雄厚,德國的一些電影學院具有世界水準,培養出了大批高素質的專業人才,例如參加本屆奧斯卡最佳短片爭奪的德國電影就是出自漢堡媒體學院的一個青年學生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