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中國不只會仿造

安靜(摘譯)2015年10月22日

周四的《法蘭克福匯報》和《柏林報》分別關注了中國的經濟和能源轉型,文章的字裡行間透露出樂觀的態度。

https://p.dw.com/p/1Gspa
Symbolbild Made in China
圖片來源: openwater - Fotolia.com

(德國之聲中文網)《法蘭克福匯報》周四(10月22日)在其企業版發表署名文章"中國不只會仿造(China kann nicht nur kopieren)"。文章開頭提到德國今夏的一個新聞標題:顧客可以在Aldi超市用智慧型手機付款。"而中國人早在三年前就開始用手機結賬,雖然不少人對他們都有'只會仿造、不會創造'的偏見。中國人不僅可以用手機在超市裡付錢,還能用手機在小賣店裡買口香糖。拿手機掃一下QR碼,錢就從賬上轉走了。從酒吧賬單、手機話費到電影票和計程車車費--許多中國人甚至用手機繳電費。就連給新人的紅包也用手機一鍵送上。"

文章隨後以微信轉賬為例具體說明中國人如何在聚餐後簡易快速地分攤賬單,並提及微信在中國已有超過1億用戶。"用手機聊天的主意來自美國,用手機付錢則最先遍佈於中國:根據咨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的定義,微信是一種創新。中國人不斷地智慧升級這一想法,以至於它現在能帶來豐厚的收益,並且得以在全球競爭中與其它創新抗衡。麥肯錫國際研究院在一份新報告中寫道:'在許多工業領域,中國已成為強大的創新者'。"

《法蘭克福匯報》的作者接著提到就中國崛起最常討論的問題之一:除了複製,中國人是否還會創新,並且憑借國家的巨額資助進行低價生產?"西方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各有不同,但多少都有些擔心自己的經濟地位受到削弱。惠普公司前董事長卡莉‧費奧莉娜(Carly Fiorina)在參與美國總統競選的數月前指出:'中國沒有企業精神,因此中國人偷竊我們的智慧財產權'。《紐約時報》則在十年前就預測了新的'中國世紀':'中國改變了自己,現在在改變世界'。根據一份最新的調查,德國工業經理甚至認為,中國將在未來五年內成為世界上最具創新的國家。"

China Zensur Messenger App
「微信是一種創新」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Chen Weiming


"乾乾淨淨邁向未來"

周四的《柏林報》也將目光投向中國的未來。該報的作者從唐山發來題為"乾乾淨淨邁向未來(Sauber in die Zukunft)"的文章。文章從唐山市半壁店鋼鐵有限公司拆除高爐的行動寫起。報紙的作者注意到:"唐山市附近的污染工廠接連關閉。當地政府今年五月宣佈,河北省在過去兩年內關閉了一萬多家老舊的工廠。目標是:企業生產應專注於使用現代高效技術和提高環保標準。"

文章繼續寫道:"中國政府在過去幾年內重新制定了工作重點。總理李克強說,中國不計一切代價發展經濟的時代已經結束。可持續性發展,環保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在中國的經濟計劃中更為重要。李克強也表明要堅決'向污染宣戰'。"

China Windenergie
風力發電廠在全中國拔地而起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L. Jin

作者隨後提到,聯合國計劃在今年年底舉行的巴黎氣候大會上通過2020年全球氣候協議,中國已提交其雄心勃勃的目標: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並爭取盡早達峰,之後開始下降。"為實現這一自我制定的目標,僅僅關閉工廠是不夠的,中國開始逐步減少煤炭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人們在河北也能覺察到該計劃的成效。……中國正在摸索自己的能源轉型之路。正如張家口,新的風力發電廠和太陽能收集場在全中國拔地而起。"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