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中國變了,對華政策也必須改變

2023年7月14日

等待多時的德國政府的"中國戰略"公佈後,德媒注意到肖爾茨總理在第一時間發帖強調"合作"。《南德意志報》則認為,新戰略忽略了意識形態的根本衝突。有專家指出,在地緣政治衝突背景下,自由貿易和開放型市場正在同人們告別。

https://p.dw.com/p/4TtsZ
王毅會晤到訪的德國外長貝爾博克
王毅會晤到訪的德國外長貝爾博克圖片來源: Soeren Stache/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經過83周的談判,德國政府終於公佈了首份"中國戰略"

《每日新聞》:肖爾茨強調合作

《每日新聞》如下評論道

文件的"所有腔調既不新、也談不上令人耳目一新。德國針對其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制定怎樣的政策從來就形同走鋼絲,這一點還將持續下去。肖爾茨總理的首席新聞官黑貝施特萊特(Steffen Hebestreit)在宣佈中國戰略的新聞會上這樣說:'首先,我們願意同中國繼續保持合作,在此過程中我們也不忽略困難的議題'。

"文件公佈後,肖爾茨第一個推特中的第一句話也如出一轍:'我們將同中國在經濟和氣候領域繼續合作'-- 顯然對肖爾茨非常重要的是,再次重申同亞洲巨人的夥伴關係,儘管困難重重。

需要中國同氣候變化做鬥爭,這一點貝爾博克領導的外交部也心知肚明。只是在這裡(外交部)人們更明確地彰顯人權問題。"

文章最後寫道,這份中國戰略"留下許多解讀空間,這樣,就如何才是與北京打交道的正確方式這一問題,各方的角力會持續下去。"

《時代周報》:中國變了,對華政策也必須改變

"幾十年來,德國的對華政策首先是促進經濟政策。而如今,聯合政府宣示了其立場:'德國政府憂慮地看到,中國為服務於一黨體制的利益,努力對國際秩序施加影響,比如淡化人權的地位'。

中國政府不會願意讀到這類文字。貝爾博克介紹中國戰略時雖然稱讚中國的改革為8億人脫貧,但緊接著立即譴責港府用100萬港幣懸賞逃到國外的政治異議人士。"

《時代周報》網路版的這篇文章認為,"文件涉及了雙邊關係中所有批評性內容,其中一些顯得含糊,比如,貿易政策和投資領域中的'去風險'究竟意味著什麼?然而,在中國對德國這樣的民主國家構成戰略挑戰的問題上,文件明確無誤地寫道:'中國發生了變化','這一點以及中國做出的政治決策迫使我們在應對中國時也做出改變。"

地緣政治衝突的力度尚未進入許多企業的視野
地緣政治衝突的力度尚未進入許多企業的視野圖片來源: Aly Song/REUTERS

《南德意志報》:最好稱它為"問題清單"

"這份戰略同中國野心的規模和強度不相適應。它未能識別中國改變世界計劃的持久性。它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意識形態的根本衝突,而這種衝突決定了對華關係的所有領域。它低估德國的存在受到一個問題的左右,即今後的世界秩序是美國主導、還是中國領銜。在展開細碎的有關供應鏈或者律師執照的議題之前,如果能有一些對此的聰明考量,應該大有益處。"

由此,該文認為,這份中國戰略更應該取名為"經濟及貿易領域的問題清單"。不過,"批評之餘,聯邦政府至少誠實地將'經貿'定義為德中關係的核心,說到底,這一點同現實相吻合,所有的對華政策都只能通過經濟這一槓桿進行控制。如果想改變這一方向,必須清楚北京的利益,即歐洲市場以及這裡的技術。"

德國公佈二戰後首部安全戰略

中國問題專家:地緣政治衝突迫使限制自由貿易

中國事務專家、特裡爾大學政治學教授韓博天(Sebastian Heilmann)接受《時代周報》訪問時表示,"世界經濟合作與分工,受到地緣戰略以及內政變化的推動,目前正在經歷深刻的變化。從稀土、到半導體、光伏板、再到藥品原料,供給保障的安全性在多個經濟領域被推到前台。地緣衝突迫使新規則出台,以及對自由貿易和開放型市場進行限制,而自由貿易和開放型市場過去數十年來一直被歐盟定義為'最高財富'。開放的全球化時代行將結束。在我看來,地緣政治衝突的力度尚未進入許多企業的視野。"

德中政府磋商在即 如何重新定位對華關係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