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奧地利政府想買中國車 是福是禍?

2023年12月23日

奧地利政府有意採購中國廠商比亞迪生產的電動汽車作為公務用車,引發渲染大波。《新聞報》、《標準報》等大報紛紛從正反兩方面刊發評論,指出歐洲本土汽車產業無法靠貿易保護主義來拯救,同時也抨擊中國產品涉嫌侵犯人權以及不正當競爭。

https://p.dw.com/p/4aX01
今年慕尼黑車展期間,比亞迪的電動車吸引了大量關注
今年慕尼黑車展期間,比亞迪的電動車吸引了大量關注圖片來源: Uwe Lein/picture 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奧地利《新聞報》以"用民粹主義無法影響中國"為題,刊發評論指出,中國產電動汽車對歐洲工業的挑戰,遠遠不止於奧地利政府採購公務用車。

"奧地利政府將購買中國產電動汽車,或者說,至少有這個可能。而且,並沒有人強迫奧地利國家機關這麼做,而是可能有人主動去訂購。在野的奧地利自由黨以此抨擊政府計劃'消滅就業崗位',社民黨也認為政府正在用幾輛公務用車'毀滅奧地利汽車市場'。"

"反對黨說得難道不對嗎?奧地利不是有很多就業崗位都依賴於鄰居德國的汽車產業?中國人難道不是每年都斥資數十億歐元補貼,從而被認為壓低電動汽車價格?"

"其實,這件事情要複雜得多。德國汽車巨頭早就在中國設立了大型生產基地。比如寶馬就在中國生產電動汽車並向歐洲市場出口。德國大眾的命運更是與中國市場緊密牽連。為什麼偏偏是比亞迪才會摧毀奧地利就業崗位,而不是美國的特斯拉、法國的雷諾、韓國的現代?近年來,奧地利公共部門也曾採購過上述廠商的汽車。"

"誠然,歐洲汽車產業正面臨中國競爭者的巨大挑戰。因此,歐盟委員會幾個月前啟動了反補貼調查,審議是否也要像美國當局那樣對中國產汽車加徵關稅。不過,光靠這樣的措施並不能拯救德國汽車產業,奧地利政府採購汽車也同樣無法拯救。"

"德國汽車廠商及其奧地利供應商將面臨艱難歲月。'抵制中國貨'政策也許很簡單、很能迎合某些群體,但卻並非長久之計。據估計,中國廠商已經掌控了電動汽車電池市場的2/3份額,中國產電池也被安裝在歐洲產電動汽車上。"

"而且,德國車企、奧地利供應商也想繼續在中國市場銷售,畢竟他們已經在那裡賺了很多年的大錢。這些企業更需要的是減少官僚主義作風、更深思熟慮的關稅體系,以及面對中國政府干預自由市場競爭時更為自信從容的歐洲政界。"

奧地利總理府
奧地利總理府圖片來源: Nekula/VIE7143/picture alliance

同樣在維也納出版的《標準報》以"奧地利政府應該採購中國產汽車嗎?"為題,並排刊發了一正一反兩篇評論。正方觀點認為,中國產品不僅僅更便宜,在性能、售後服務等各方面也都更優越。

"反對黨以及工會強烈反對,認為不應用納稅人的金錢去購買中國生產的汽車。但為什麼不能這麼做呢?政府部門必須謹慎地使用稅款。中國產汽車不僅僅便宜,其性能也得到了專業媒體的認可。有人指責說,比亞迪的產業鏈不在奧地利境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比亞迪今後不僅僅在歐洲賣車,也會在歐洲造車。屆時,歐洲本土的供應商也能發揮其競爭力。"

"而且,奧地利公共採購法規也並沒有專門排除中國廠商。要是我們真想這麼做,就需要先修訂法律。一旦修法,又會很快被人批評搞貿易保護主義,這對出口導向型的奧地利經濟會造成損害。"

反方觀點則認為,北京為中國汽車產業注入了大量不透明的補貼資金,這才是歐洲政府機關不應採購中國車的理由。

"在面對中國經濟時,誰要是大談自由競爭、警告歐洲人別搞貿易保護主義,未免就太天真了。幾乎每一個中國大型企業都被中共的黨政官員或者安全機關所掌控,而且這種掌控往往都是不透明的。憑借著完全不透明的政府補貼體系,整個產業界得以做大做強、維持運轉。此外,中國政府還無視國際上有關大規模侵犯人權、新疆強迫勞動等指責。歐盟儘管採取了一些措施來淨化供應鏈,並且呼籲對華業務'去風險',但是總體來說並沒起什麼作用。"

"有鑑於此,讓歐洲車企在奧地利政府採購時直面中國車企的競爭是不公平的。中國車企在本土參與政府採購時,後者往往會為他們量身定製有利得多的招標條件。"

"根據法律專家的說法,要想排除中國廠商參與招標,其實有著很簡單的方法:指出他們沒有達到基本的社會與人權規範。然而,相關部門顯然沒有使用這些方法。他們最好還是用一用,而且應該堅決果斷。"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搶攻歐洲市場 中國電動車成慕尼黑車展亮點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