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戳不得卻又不得不戳的泡沫

2021年10月5日

恆大危機,繼續引發德語報刊的密集關注。《南德意志報》指出,整整一代中國人從來沒有經歷過嚴重的經濟危機,而恆大破產卻有可能導致中國經濟全面崩盤。《新蘇黎世報》則分析,北京如果著手處理債務頑疾,同樣可能導致經濟劇烈震蕩。

https://p.dw.com/p/41ICw
中國60%的財富都藏在混凝土之中
中國60%的財富都藏在混凝土之中圖片來源: Noel Celis/AFP

(德國之聲中文網) 慕尼黑出版的《南德意志報》以"有保證的混亂"為題,刊發駐華記者的評論指出,十多年來,中國政府一直靠借貸拉動經濟增長,如今的恆大危機則有可能是混亂的開端。

"這不僅僅事關恆大這一間企業,而是整個中國房地產市場乃至整個中國經濟。在中國,60%的財富都藏在混凝土之中,這個比重在美國只有25%。假如恆大破產引發恐慌性拋售,隨之而來的房地產市場崩盤就會釀成嚴重後果,並波及政治層面。中國政府當今主要依靠的是城市中產階級的支持,後者還從來沒有蒙受過重大經濟損失。中產階級和中國政府之間的契約非常簡單:我們保持沉默,你們則讓我們的經濟狀況不斷改善。自從1989年天安門事件以來,這一契約一直運轉有效。"

"關鍵問題就出在中國政府的這一保證上。如今,北京或者上海的一套房產,其價格早已和紐約、倫敦相當。唯一的細微區別是:在中國,房屋土地租讓期只有70年。而且,許多房產還處於空置狀態,找不到合適的租客。儘管如此,人們還是瘋狂投資房產。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一個泡沫,但是這個泡沫絕對不可以破裂,政府會阻止泡沫破裂。"

"然而,北京當局現在真的開始要打破之前的保證了。政府不再不惜一切代價地死守7%或者8%的經濟增長率,恆大也因監管部門收緊法規而無法繼續借債,從而陷入了危機。本質上來說,這都是正確的措施。只不過,若想可控有序地戳破泡沫,現在可能已經太晚,必要的改革措施拖延了實在太久。"

文章接著指出,掌握中國經濟命脈的大型國有銀行一直受到強烈的借貸限制,因此更傾向於借款給國資企業,包括煉鋼廠、水泥廠、電解鋁工廠。而這些企業和房地產息息相關,而中國的儲蓄者也同樣因為這一局面,除了房地產之外別無其他投資選擇。

"這些鋼鐵、水泥變成了房產,變成了一座座鬼城,還有許多新機場、高速公路,以及全球最大規模的高鐵網路。數量實在是太多了。許多地方政府因此不可救藥地背上了高額債務,但是經濟卻像北京所許諾的那樣維持增長。如今,整整一代中國人習以為常的增長許諾開始變得不那麼牢靠,這場由國家煽風點火的經濟增長面臨著戛然而止的危險。"

China Evergrande Group
恆大集團的債務規模佔中國GDP的3%圖片來源: Andy Wong/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瑞士《新蘇黎世報》駐華記者同樣就恆大危機刊發了評論。文章以"中國必須治療其債務成癮症"為題,指出中國政府清楚地知道債務問題的巨大風險,但棘手的是,如果嚴肅處理債務問題,很有可能引發劇烈的社會動蕩。

"要想更好地控制債務問題,中國政府必須學會適應低得多的經濟增長率。但是,幾乎無解的問題是:這是中國債務危機的根源。三十年來,國有銀行放貸時,非常篤定地相信,那些大額借貸者就算陷入了麻煩,國家也必然會出手相救。"

作者指出,中國必須徹底改革其金融借貸體系,讓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真正按照市場規律來評估放貸風險,而非像現在那樣依照政治判斷。但是,這會引起惡性循環:"只有當銀行能預判市場形勢時,才能重組其貸款結構;可是,要想知曉市場形勢,又必須先對其全部貸款進行重組。這就導致了一個巨大風險:什麼都不會發生,銀行也就突然不再借出一分錢,從而引發金融危機。緊隨其後的將是債務違約、大規模破產、失業潮,並引起社會動蕩。為了緩解市場上的緊張情緒,中國央行已經多次為商業銀行注入流動性。"

"如何處理債務問題,將是中國今後幾年所面臨的最大挑戰。要是中國不能處理好這個問題,全球經濟都將面臨嚴重後果。"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恆大債台高築 投資者憂血本無歸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